葛长银:别总拿宏观税负说事

和讯 2014年02月20日 报道浏览次数: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人均税负万元”信息无疑点燃了马年的一个话题。纳税人惊呼“太高”,“一口饭就有半口以上缴了税”;而征税人的代表则认为“过低”,比如官方学术机构财政部财科所代言人解释说:当人们听到“人均税负接近万元”,大多数人的反应肯定是负担太重了;而听到“人均财政收入万元”时,则会感到我们的人均财力还是太少了。《人民日报》谈人均万元税负则认为“远低于世界主要国家”;《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218日更像过年似的刊出“我国人均宏观税负仅是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对于话题,谈论可以,争论也可以,但前提是不能缺少知识甚至是常识。拿宏观税负说事,就是缺乏知识或常识的一种表现。

  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税负总水平,通常以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的税收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 或国民收入(NI)的比例来表示。我国的宏观税负一般按税收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与发达国家的宏观税负没法比。

  一是分母没法比。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场相比,我国的农业生产还很落后,是严格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农业总产值占GDP10%左右,而我国的农业生产是免税的,把农业产值加在计算宏观税负的分母里,私下认为是不对等。

  二是分子没法比。比如社保费用。发达国家的税收总量包括社保税,我国的税收总量不包括社保税,我们的“社保税”是以社保费用的形式另外收取的,但都需要纳税人承担——这应该是一个常识;直接或间接让纳税人承担的费用还远不止社保费用这一项,是以我国的宏观税负又分三种:

  (1)小口径的宏观税负,即预算内税收占GDP的比重,2012年的比重约为19.3%

  (2)中口径的宏观税负,即财政收入包括预算内税收、预算内非税收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之和占GDP的比重,2012年的比重约为23.1%

  (3)大口径的宏观税负,即政府总收入包括财政收入、社保收入、政府性基金以及政府的隐性“灰色收入”等占GDP的比重,2012年约占GDP28%;若加上土地出让金,中国大口径宏观税负占GDP的比重或达到35%——这已经很高了,对我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

  “人均税负万元”显然属于小口径的宏观税负统计指标。这小口径的宏观税负,与发达国家的宏观税负比较,显然是不“接轨”的。

  三是纳税人没法比。发达国家的纳税人无论收入高低,纳税相对均衡;而在中国富人逃税严重,税收的主要重担多压在中间阶层这个群体(90%的税收来自企业这种说法不准确,企业缴纳的税款是商品价格转移过来的,最终的税负人还是消费者);感受税负沉重的,也正是这个消费能力较强的群体。

  用宏观税负说事容易掩盖一些问题,这类似把1个千万富翁和9个穷光蛋平均成10个百万富翁。我国的很多现实问题就是这样掩盖的。

  就是拿宏观税负说事,也要把事说透了。比如我们和发达国家比宏观税负,也要比一比各行业的微观税负;和美国人比承担的税负,也要比一比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所享受的福利。这些都是对等的。拿单一指标进行比较,一是不科学的,二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三甚至是偏颇的。比如你说美国税负高,但很多人往那跑——他们是傻子,还是你是傻子?

  对税负的研究应该是个很严肃的学术问题,说高说低,都得拿出铁证,绝不是单一指标或信口开河就能定论的事。

  最后解释一下“人均万元税负”高还是不高?我们只能说:站在纳税人的角度看,高了;坐在征税人的沙发上看,低了。这就是国情吧。好像我们只有国情,没有学问了。

  (作者葛长银,和讯专栏作者,我国财税领域专家,崇尚“为生民立命”的治学传统,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治学方法,致力于向社会普及财税专业知识。现在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作者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

责任编辑:曲越
分享到: 更多
标签:葛长银 宏观税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