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 扶上马 送一程 护一路——我校支扶大学生村官工作纪实(图文)

闻静超 2014年04月15日 报道 浏览次数:

 

 

资料图片

  作为一名延庆县的大学生村官,农学院2012届毕业生尹光毅常常被同事们羡慕:隔三岔五,学校老师就打来电话询问近况;几位专家教授还应邀到村里讲课,为庄稼“把脉”;就业指导中心将160多本农业科技书籍赠送,援建村里图书室……尹光毅说,对于他的“村官”之路,学校一直在护送前行。

  尹光毅是我校8年来向基层输送的730名大学生“村官”中的普通一员。作为参加北京市大学生村官项目最早、人数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高校之一,我校为大学生“村官”制定鼓励政策、在岗前开展细致培训与服务、在毕业生走入基层后开展科技支持,不仅扶上马、送一程,还要护一路。

  从大学生到准“村官”

  去年春夏之交,动科学院博士毕业生解祥学格外忙碌。除了博士论文,考“村官”成为他忙碌的主要原因。在我校,除了村官报名、笔试、面试,还要参加一系列的培训。

  解祥学回忆说,最开始,学校针对有意报名的毕业生召开了政策宣讲会。报名结束后,与中公教育合作开展了笔试面试的讲座培训,并根据村官工作的特点整理了村官面试的注意事项发放给大家。在此期间,学校邀请已经在岗的村官回校讲述工作经历及经验。

  解祥学报考地点是怀柔区喇叭沟门,因处北京最北部,故被称为“京北第一村”。村官的考试往往在各乡镇举行,路远往往成为毕业生们发愁的事儿。于是,学校对报名人数较多又较偏远的区县,在考试当天租用班车送毕业生们前往。解祥学就享受了班车接送的服务。

  正式被录用为村官后,解祥学又接受了上岗前的业务培训。针对准“村官”们可能在农村接触到的工作内容,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开展了如何做好村官工作、农业生产知识学习及公文写作等培训。考虑到这些毕业生将或多或少参与村务管理,培训中还特意增加了廉政教育。

  理论培训结束之后,他们又前往学校的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通州国际种业园区参观现代农业。虽然仅是走马观花,学校却意在让他们对现代农业和新技术、新设施形成直观印象,告诉大家:所在村如有所需,就回学校取经。

  如今,解祥学来到喇叭沟门已经大半年了。此前,怀柔一家电视台还将他作为典型,报道了他为村中研制有机发酵肥料、规范肉牛养殖方式的事迹。他说,能够尽快地融入村中,岗前培训功不可没。

  毕业上任“不离校”

  去年815日一大早,尹光毅心里就开始不停地打鼓。来到井庄镇王木营村一年了,除了日常工作,他也琢磨着为村里开展些特色工作。于是,他从学校邀请了几位教授为村民讲课。可他担心:“村民会对听课感兴趣吗?”

  当他看到会议室里坐满了人,一个村民还带着自己家染病的秧苗请教授们现场指点的场景时,他的疑虑打消了。在图文并茂地讲解玉米、苹果和葡萄种植的生长特点后,教授们顶着烈日,到田间地头为村里有问题的秧苗诊断、开方。这次科技课堂,让村民对这个农大毕业的小伙子更加认可。

  尹光毅说,来到村里后,一直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农学院、关工委的老师保持联系,有时也会回到母校取经,向师弟师妹们讲述村官生活,仿佛从来没离开过学校。

  大学生村官身上通常肩负着期望。村民希望能推荐新的品种,解决种养业技术上的难题,村领导希望能争取项目,规划村庄,招商引资和加强对外宣传。我校人发学院毕业生、平谷区大兴庄镇西柏店村支部副书记黄腾宇深有感触:大学生毕业时阅历浅,满足村里需求,学校才是他们实实在在的后盾。

  自2005年村官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黄腾宇已经当了近9年的“村官”。2009年,他调任西柏店村,村里马上开出需求清单:解决村里新发展的菊花保鲜问题、为农民搞种植技术方面的培训、为村民做科学发展观讲座。然而,他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毕业,对食用菊花保鲜、种植技术的知识一点也没有。但母校一直以来的支持让他对完成这份清单胸有成竹。

  不久,学校就组织教授和博士生到村指导。村民向黄腾宇反映:“你请来的老师讲得好、讲得透,我照那方法一试,真行!”随后,关工委的老教授还帮村里开展生态村建设,菊花专家、规划专家、果树专家纷纷下乡,为农业发展和村庄建设出谋划策。

  每个从这里走出的村官都知道,校内有个大学生村官老教授顾问团,由学校关工委、老教授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共同组建,团内有百余名农业专家,随时准备向这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们伸出援手。不仅如此,毕业前所在的每个学院,也都是他们的智囊团,让这些投身“三农”的学子在农村工作地踏实、有成效。

  仅在2013年,就业指导中心就组织专家教授到通州、房山、平谷、延庆等区县看望20多名村官,应邀开展10多次科技指导,赠送500多册图书。这个数据尚不包括10余个学院自行组织的看望和科技行动,以及通过电话、新媒体等方式开展的指导。此外,学校党支部红色“1+1”科技行动与大学生村官所在村党支部进行对接,力求能够多搭建村官与学校、农村与学校的沟通桥梁。

  思想上“解疙瘩”

  “老师,当村官这几年,您一直关心照顾我。我今年十一办事儿,您一定得来喝喜酒呀!”这是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曾接到的电话。中心主任李洋说,负责村官项目的老师和村官们在联系中产生了深厚感情。

  “不少毕业生刚到村里,会感觉到强烈的落差,工作的便利程度、生活的舒适程度都会对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村比较偏远,更会感到孤独。”李洋说,在这个过渡期,学校给予村官的关怀十分重要,更会坚定他们在基层建功立业的信心。因此,学校除了为村官提供科技支持、开展看望活动,还通过多种途径关心他们的生活。

  学校老师时常通过电话、飞信、QQ、邮件等询问村官们在村是否习惯,工作是否有困难,甚至还为村官们当“红娘”。在村官项目负责老师的电脑里,有9QQ群,“平谷村官2005”“延庆村官交流群”“房山村官”……群里经常很活跃,这是一个交流平台,更是与母校联系的纽带。

  学校关工委的老师也十分关心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状况。关工委主任唐运新说,在与大学生村官交流的过程中,曾经遇到生活不适应,感到困惑和迷茫的案例。关工委于是组织老教授倾听这些孩子的心声,帮助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讲经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他将这称为“为村官在思想上‘解疙瘩’”。

  8年护送之路

  自2005年参加北京市大学生村官选聘试点工作以来,我校村官就业项目已整整走过8个年头。8年来,共有730名毕业生被选聘为大学生村官,深入农业生产生活第一线,践行他们“学农、爱农、为农服务”的信念。

  为了对村官提供后续支持,学校出台了多种政策,鼓励毕业生在基层建功立业。同时,考虑到他们的发展,学校还设立了“农业推广硕士班”。2007年以来,共有200多名村官回校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

  在大学生村官之外,我校还以几乎同等的标准,支持选调生、社区工作者、科研助理等基层就业项目。“基层就业项目是农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最好的载体、最好的通道、最直接的平台”,李洋说。

  通常认为,毕业生离开学校即标志着一个教育阶段的完结。可在李洋看来,这一过程仍在持续。他说,初入基层的一两年是村官与当地的磨合期,这一阶段对他们能否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十分关键,因而,学校的帮助和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对基层就业项目“扶上马、送一程、护一路”的意义还不仅限于此。李洋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我校也找到了一条新的社会服务之路:各个部门、学院通过村官,与基层建立了紧密联系,专家教授、农业设施、科学技术与基层直接对接,大学科研成果直接落地生根,这也是对农大“解民生之多艰”校训的很好诠释。

责任编辑:陈卫国
分享到: 更多
标签:村官 选聘 人才培养 社会服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