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节水推广为何步履蹒跚?

中国环境报 2014年05月29日 报道浏览次数:

  ◆本报见习记者唐斐婷

  编者按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据测算,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从1962年的4110m3减少至2010年的2100m3,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位居第109位。

  有数据表明,全国70%的粮食产自灌溉的土地,每年农业灌溉用水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60%以上,而一吨水平均只能产出一斤多粮食。无论是利用地表水还是开采地下水,都存在很大浪费。

  一边是日益严峻的水源形势,一边是不加节制地随意滥用,我国水资源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用水大户的农业,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紧缺的水源?记者近日采访了相关专家。

  农业用水浪费成忧

  水源短缺亟须拯救

  “我国目前的农业用水效率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约为0.5,每立方米灌溉水粮食产量1.1kg,远低于先进国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7~0.8、每立方米灌溉水粮食产量2.0kg的水平;同时,我国农业灌溉模式落后,节水灌溉面积占全部灌溉面积的比例仅为42%。”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担忧地说。

  据测算,我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若由0.5提高到0.7,约可节水600亿 立方米~700亿立方米;灌溉水生产率若由1.1kg/m3增加到1.5kg/m3,在生产相同的农产品时大约可减少农作物耗水1000亿立方米。

  康绍忠表示,我国粮食增产需求与农业可供水量短缺矛盾非常突出,2030年我国人口将接近16亿,要满足其粮食需求,按现有农业用水效率计算,尚缺水约800亿立方米。而2020年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中,北方缺水区需贡献新增粮食的65%。

  在全国农业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下,西部地区的农水矛盾又显得尤为突出。

  “宁夏、青海、甘肃三省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5.2%,但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的3.1%。”甘肃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栋指出,水资源利用成本高与效率低并存的现象也值得引起重视,单就宁夏、青海、甘肃三省来看,其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31.6%,远低于全国49.6%的平均水平。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20年宁夏用水量供需缺口将达到13亿立方米;甘肃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青海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东部干旱地区既存在资源性缺水,又存在工程性缺水。

  成本是头号难题

  一家一户效率低

  在农水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大有裨益。然而,尽管国家层面下了不少功夫,为何推广起来困难重重?难度在哪儿?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茆智指出,第一个制约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成本问题。“喷灌、滴灌技术使用的设施对农民来说还是不便宜的,一般都要几百块甚至上千块,农民认为付出这一成本并不值得。”

  据了解,在西部一些地区,种植一亩地玉米,高效节水管道投入要260元,每年却只能节省水费25元,总体效益低于大田灌溉,因此农民积极性很低。

  “宁夏、甘肃沿黄灌区靠引、提黄河水灌溉,扬程高、成本大;青海一些地区地处高原,运输和人力成本很高。以滴灌为例,根据估算,甘肃亩均成本2020元;宁夏亩均投资需1700元~1800元;青海亩均投资需3800元。根据三省区现有节水灌溉规划,地方财力仅能满足20%左右的资金需求,资金缺口很大。按照今年东北四省区开展的‘节水增粮行动’的标准,平均每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为1000元。”王栋告诉记者。

  另据介绍,有些设施的材料使用寿命不长也是一个原因。“有的用上三五年就得换新的,有的甚至一两年就得换。”不过,针对这一情况,王栋告诉记者,现在也研发了一些新型材料,以大禹公司为例,公司目前结合高分子材料等科研成果试验成功并主推寿命长、产品性能优良、使用年限5年~10年的地埋式滴灌带。“随着示范推广面积的增加,这一产品的成本会大幅降低。”王栋说。

  同时,茆智认为,土地流转问题也是制约规模化生产的重要因素。“几亩、几十亩土地来使用喷灌滴灌设施是不行的。要几百亩、几千亩才有可能,这也是由于投资成本高,还涉及水源工程、管道工程,如果不能实现土地流转,高效节水农业的推广也是不容易的。”

  谈及推广,王栋认为,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水利设施不成体系、乡村组织的缺失、不合理的农地制度安排等体制政策因素,支农资金下乡和技术服务推广不到位,都影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节水农业推广难还与我国一家一户低效率的生产种植模式有关。”康绍忠指出,在国外,农场统筹经营土地,生产效率高,还可以达到全过程机械化——不仅播种、收获,浇水和施肥也可以机械化操作。“相信随着土地流转制度的不断深入,我国一家一户低效率的种植模式可以得到改善。”康邵忠说。

  规模化发展是基础

  培养主动性是关键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浪费的有效手段, 但如何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从而保障其长远的发展还值得进一步思考。

  康绍忠指出,发展农业节水涉及到技术、经济、投资、制度、机制和政策等多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业节水工作的推进,或者说农业节水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除了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有效的管理以外,还要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

  “我们要强调水和农业的结合,强调水和其他方面结合。渠道把水引到田间了,我们把喷灌、滴灌系统建设好了,但这是不是就是高效用水了?还没有达到,只是高效用水的一部分,只有通过水和农业措施的密切结合,依据作物水分信息进行定量灌溉和科学灌溉,提高用水效率,这才是高效节水。”康绍忠说。

  针对个体农民难以规模化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问题,茆智表示,培养大公司与农民结合起来是比较好的方式。“培育一些质量产品好的大规模公司,跟农民把土地流转过来,统一进行投资。农民愿意的话,可以去公司做工人,也是种地。同时,农民可以获得土地分红入股,对公司和农民来说都是很有利的,也能更好地实现大规模的推广。”

  此外,调动农民的主动性问题也是关键点之一。“由于节水的主体不清、投入错位,职责不清,现在许多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国家投入的时候,三五年发展的比较好,国家不投入的时候,两三年或者半年之后,运行状况就不一样了,投入的效益较低。现在很多情况下农民是被动节水,农民不主动,灌区也不主动,水卖的越少灌区的收入也越少。国家在这方面,应该建立节水补偿机制或者政策,要变农民与灌区被动的节水为主动节水。”康绍忠说。

  《中国环境报》2014年5月29日 06版

责任编辑:闻静超
分享到: 更多
标签:农业节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