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 历练中成长

人民政协报 2014年06月13日 报道浏览次数:

  本报记者 王硕

  “对中国而言,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是摆脱能源外界依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要,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黄小祥在日前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强调。 

  “新能源将掀起生态文明的第四次革命。不仅能改变人类未来的能源格局,甚至能改变地缘政治的格局。新能源大规模替代传统能源的时代已经来临。”这是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汉能控股集团主席李河君的判断。 

  在这种背景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新能源产业目前状况如何?有何进步和困境?多位专家学者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全景—— 

  光伏  

  寒冬过后曙光初现 

  回顾过去十年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十分感慨。在他看来,过去十年,是成绩斐然的十年,但同时也是曲折、跌宕起伏的十年。 

  据他介绍,在这十年里,中国跃居成为光伏第一生产大国,并蝉联了七年;但也经历了两次过山车似的考验。用多晶硅的价格变化就能体现出行业的状况:在2004年-2008年时,多晶硅每千克的价格一度飙升至400美元以上,最高时接近500美元;但到了2008年-2009年的调整期,跌至40美元左右。到了2009年-2011年时,行业经历了一个小的爆发期,2011年,回到90美元;再到最近一年来的下行,降到谷底,甚至低至15美元以下,目前又在小幅回升。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样过山车的体验,在带给整个行业重重困境的同时,也激发了企业更大的斗志。“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在这一段体现得最为明显。”王勃华表示。 

  一系列数据可以证明这个趋势。从2008年-2013年,每1000吨多晶硅投资由原来7亿元-11亿元,下降到2亿元-4亿元;装机成本从过去每瓦20元以上,降到每瓦8元-9元;每公斤多晶硅综合能耗由300度降到200度以下,先进的企业甚至降到70度以下,“十二五”相关能耗目标得到了提前实现;单晶硅、多晶硅、薄膜电池的转化效率大幅度提高,部分企业相应的指标全球领先;生产成本也大幅度降低,晶硅电池生产成本已经降到每瓦0.5美元以下,用硅量已经从9克-10克降到5.2克左右。 

  过去“两头在外”的市场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过去国内市场仅占产品消费量的不到5%增长到43%左右。“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说是根本性的变化,但是我们也已经成为世界的第一大市场。”王勃华说。 

  王勃华还介绍了2014年第一季度的最新变化。“去年的情况是全线亏损,大家坐在一起是比谁亏损多。这种情况还在继续,但部分企业已经开始盈利。” 

  王勃华指出,多晶硅方面,今年一季度的产量为2.9万吨,2013年是1.1万吨;预计二季度多晶硅产量要超过3万吨;组件方面一季度产量7.5GW(1GW=1000兆瓦),去年是5GW;多晶硅一季度进口2.94万吨,同比略有增长,在进口国别方面,德国进入第一位;出口方面,一季度涉及出口企业有700家以上,出口国家达140个以上。日本市场发展迅猛,全年可能会达到10GW,但下半年是否会持续将受政策影响。市场多元化倾向逐步发展。由过去欧洲主导,变成了中国、日本、美国快速崛起,集中度较高。在制造业方面,产能仍然在继续扩大。业界有新一轮产能过剩的担忧;价格继续承受很大压力,但成本下降空间水分较小,成本下降空间有限;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不像原来想象的快,存在一些技术困难,未来新的技术进步情况还有很多未知因素。 

  政策方面,2013年,一系列扶持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被称为“光伏产业的政策元年”。这在王勃华看来,一方面代表着光伏产业发展碰到问题了;也同时体现着整个产业的重要性,代表着国家以及整个国际社会对这一朝阳产业的重视。针对光伏产业面临的压力,他认为,应加强政策的配套性,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完善产业配套环境。 

  彭博新能源财经首席分析师应俊预测,2014年,全球光伏发电可以累积达到43.3GW-48.9GW,中国、美国、日本将占到全球市场的60%;下游市场虽然短期可能出现供过于求和低价竞争的情况,但预计下半年市场需求上升后情况会有所改善;企业盈利状况也会有所改善。 

  风电连续两年成为第三大主力电源 

  与光伏产业发展相似,十年间,中国的风能产业也大起大落。从2003年至今,中国风能产业经历了爆发式的发展又跌落谷底,2013年又有所回升。从2003年的世界排名第十,十年间中国建立了规模最大的风电产业,上升为世界第一。2013年风电并网容量已经达到7700万千瓦。在国内,风电已经连续两年成为第三大主力电源。风电设备制造商和风电场开发商也由粗放式的数量增加,转到提高质量、降低全寿命周期风电成本的方向。 

  作为我国风电领域知名专家,全联新能源商会主任科学家、中国风能协名誉理事长施鹏飞对此深有体会。 

  据施鹏飞介绍,以风电设备制造业为例,2003年起,中国实行了风能特许权招标政策,通过规模发展拉动风能制造。“那时90%的机组都要靠进口,成本很高。在经历了几年100%的增长率发展后,2009年,风电当年新增1400万千瓦,累计达到了2600万千瓦,各行各业有机械制造能力的企业都希望参与到这个过程中。通过许可证生产、国外咨询公司设计和自主开发等方式的结合,逐步把引进的技术消化创新,通过一定的批量生产使成本逐渐降低,达到了培育本国制造能力的目的。”内资的制造商市场份额从2003年仅占11%,增长到2013年占88%。但是因为中国的“饼”很大,这个总量依旧可观。 

  在这个过程中,外资企业有时要采用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商,就对国内的供应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国零部件供应商的质量水平由此得到了提升。“现在中国能够生产达到国际标准的零部件,但在价格上,比欧美制造的便宜。国外顶级的制造商都在采用中国的零部件,可以说,通过十年的发展,中外资的风机整机企业获得了双赢的结果。” 

  不过,由于一开始进入企业较多,产能过剩,逐渐陷入了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再加上2010年之后补贴政策周期较长,资金不到位,投资商放缓了对风电场的投资,让风电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在竞争之下,也有正面效应。无论是开发商还是制造商都积极解决自己的问题,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研发能力,并及时开发适合中国不同风电场的定制化产品(包括低温、湿热、台风、高海拔)。 

  中国的风电也逐步具备了走出去的能力,开始逐年增加出口量。到2013年,累计出口140万千瓦,市场面向美国、澳大利亚、埃塞俄比亚等27个国家。

  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风电也面临着自己的困境。由于电网的建设滞后于风电场的建设,出现了弃风限电的情况。施鹏飞指出,这个情况已有所改善,通过各方面的努力,限电率由17%降低到11%以下,但是损失仍然比较大。 

  随着弃风限电现象越来越严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包括配额制在内的政策,加强与电网的协调性。同时,扩大应用市场,推动北方地区风电供热和制氢。

  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璟丽指出,解决风电并网消纳最关键的主体还是电网。2013年限电率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电网进行了一些优化调度,典型的是东北电网,没有任何新建的线路,仅仅是通过优化调度,提出火电在冬季也要承担一定的调控任务,就使吉林省由2012年35%的水平下降到20%多。 

  对于风能的发展前景,施鹏飞认为风电发展是必然趋势。按照国家风电“十二五”规划,2015年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将达1亿千瓦,海上风电500万千瓦,“海上可能完不成,但是陆上今年年底吊装容量就要超过1亿千瓦了。”“市场是很大的,年发电量要求也很高。” 

  生物质能逐步壮大,迎来春天  

  “生物质能源在中国已经成长起来了,正在迎接它的春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农业大学原校长石元春高兴地说。这位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至今仍在为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奔走疾呼。 

  生物质能源是指通过直接燃烧、热化学转换、生物化学转换等途径将农林业生产过程中除粮食、果实以外的秸秆、树木等木质纤维素(简称木质素)、农林废弃物及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禽畜粪便和废弃物等物质转化成为能供人类直接使用的电能、燃油等。由于其可再生、低污染、广泛分布等特性近十多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发展起来。 

  据石元春介绍,截至2013年,全国28个省市都开发了生物质自然发电,上网容量达7790兆瓦,发电量为356亿千瓦时,是风能2013年发电量的1/3,太阳能发电量的3-4倍。其中在山东、浙江、广东这几个主要省份的发电量占到总量的50%左右。由于靠近消费市场,传输成本和投资较低。同时,伴随着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国家发布了多个条例、规章等大力促进生物质成型燃料的供热工程,这样的产业在京津冀、东北、华北以及全国都在逐渐铺开。

  “生物质能已经开始形成气候,不可小觑了。”石元春这样评价。 

  作为向中央正式提议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程序表示,“过去十年间对于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有很多疑虑,诸如原料来源争粮油、争地,难以商业化、经济性不强,离不开财政补贴、难以大规模利用等;但伴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这些一度牵制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的看法已经过时,应该及早抛弃。” 

  据程序介绍,随着热化学转换法等先进技术的采用,生物质产业摆脱了过去原料方面的重大局限性,同时又克服了市场的限制,大规模产业化指日可待。 

  以位于武汉的阳光凯迪生物质燃油燃气厂为例,年产万吨级的生物质燃油生产线已运行超过1万小时。并且正在兴建年产30万吨的生物合成燃油工厂。利用一些废木片,在一定的添电和天然气条件下,凯迪可以将每3吨含水20%的木质生物质变为1吨生物气化合成燃油;成本可控制在8000元/吨以内,不需要国家补贴,就可以盈利。生物天然气的发展也方兴未艾。不久将有日产10亿立方米的工程投入运行,紧跟着还有30亿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工程将开展。 

  “国际上生物能源的发展态势总量是超过风能和太阳能。但在我国相关指标还远远落后。”程序指出,希望国家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促进生物质能源的长足发展。 

  链接  

  2014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场 

  在第八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由汉能控股集团与全联新能源商会组成的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14》也同期发布。报告分别从全球电力市场、光伏、光热发电、风电、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储能、碳市场等角度介绍了各种新能源类型2013年产业发展概况、融资情况、市场情况以及未来市场发展的展望。 

  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总发电量22513.8TWh,同比增长4.3%。尽管化石燃料发电量占全球总发电量比重的70%,但新能源发电依然延续了高速增长的趋势,年发电量同比增速达到13%,占全球发电量总额的5.2%。 

  其中,光伏方面中国新增装机容量同比增长了232%,接近欧洲2013年新增装机容量总和;光伏融资额占全球比重21.1%,相当于整个欧洲的融资额,位居全球首位。这代表着全球光伏市场从以欧洲为核心区域逐步向亚洲转移,中国已超越德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场。 

  据悉,该报告是以彭博新能源财经、GlobalData和研究团队自有数据源为基础,参考了国际能源署、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美国能源署、全球风能协会以及全球水电协会等机构的公开数据,涵盖范围广泛、内容翔实、数据权威,该报告已经连续两年进行发布。

  《人民政协报》2014年6月12日 09版

责任编辑:闻静超
分享到: 更多
标签:新能源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