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着力培育职业农民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06月18日 报道浏览次数:

  本报记者 陈叶军  

  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但未来中国“谁来种地、怎么种地”仍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在中国农业大学于6月14日在京举办的2014中国农业发展论坛上,有学者表示,解决好种地难题,必须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谁来种地: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

  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为212.4亿美元,同比增长40%,其中包括几大主粮在内的谷物净进口666万吨,同比增长86%。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解读这一数据时表示,人们对粮食和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增长明显超过粮食产量的增长,缺口只能靠进口来弥补。他进一步说,我国正常年景的年播种面积为24.5亿亩,但每年消费的农产品却需要31.5亿亩播种面积才能提供。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表示,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要做好节工、节水工作,并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自给能力。

  农业部对全国31个省(区、市)、355个行政村的23000个固定农户样本2003—2012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接近50岁,中老年人已成种地主力。未来中国谁来种地便成了问题。

  “种地不挣钱”导致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青壮年劳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认为,种地不挣钱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农业生产成本攀升,农产品流通不畅;第二,可供农业劳动者经营使用的资源太少,导致收入偏低;第三,农业劳动者运用技术成果和经营管理知识的能力欠缺,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第四,我国农户是小规模经营,难与市场有效对接。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主要对策。”张晓山说,我国当前有一部分年富力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经营者希望在农业领域创业、发展、致富,他们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成为农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效载体、发展现代农业的驱动力、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事关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

  陈锡文认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可分为功能不同的两类:第一类是直接提供农产品,传统农民多数属此类;第二类则拥有拖拉机、粮食收割机等现代农业机械,不提供农产品而是为农民服务。这种新型主体的出现给社会资本、工商企业进入农业提供了广阔前景,可为传统农民提供现代化农业技术服务,由此获得双赢。这类主体就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

  怎么种地:积极稳妥地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未来怎么种地?受访学者表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必须确保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做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前提和基础。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户承包的土地开始流转,出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象。对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张晓山认为,这实际上抵押的是经营土地的预期收益。这一政策创新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既使土地的实际经营者获得可支配的信用资金,又规避了因抵押而可能使承包主体(农户)失去土地承包权的风险。同时,“一号文件”又对“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加了一个限定词“有条件的农户”,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认为,目前农民进城难以实现体面安居,土地流转还不具备良好条件,因此中央对土地流转又持谨慎态度。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一个关键。陈锡文认为,我国农民数量众多,经营主体规模不大,要基于这个国情来盘活农村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农民家庭、农业大户、农民合作组织,甚至集体经济,包括社会工商资本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把经营理念搞得更活、更好。

  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另外一个关键。以今年麦收为例,农业部组织了50多万台收割机实行跨区作业,解决了因各地气候差异带来的收割周期不统一问题,极大提高了农业投资效率。“从收获、耕种到播种,都可采取这一做法,让农民花钱购买农机服务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效率。”陈锡文说。

  “然而,也不能盲目追求大规模经营。”陈锡文表示,我国耕地面积有限,经营规模过小没有效益,规模过大效益也不一定好,甚至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完善,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张晓山以工商资本下乡为例,阐明工商资本下乡是带动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应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要发挥工商资本的积极作用,通过有效监管来防范负面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6月18日 第609期

责任编辑:闻静超
分享到: 更多
标签:中国农业发展论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