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学子]李林森:大学中的两个机会(图文)

学生记者 张琬卿 2014年06月03日 报道浏览次数:

 学生记者 黄雾 摄影

  幼年的李林森喜欢把家里的电器拆了又装,“研究”它们的内部构造,那时的他想当一名科学家;高中时的李林森生物成绩年级排名第一,那时的他坚信自己可以学习电子或生物专业,实现儿时梦想;上了大学,李林森与预想的两个专业失之交臂,学习动物科学;大一开始,他就一蹶不振,成绩一落千丈;今年,李林森大四,已在SCI上发表论文一篇,并参加全国“挑战杯”获得一等奖,正在朝着儿时梦想努力。

  回忆本科四年的经历,动科101班的李林森说,曾遇到两次宝贵的机会,让自己从低迷中走出来,重新回到追梦路上。

  尽管现在成绩不错,但他在回忆起自己大一的状态时,依旧是满脸懊悔,他说那时候自己十分颓废、散漫。这样的日子持续到大一下学期。有一天,逢国旗班招新,李林森被一身帅气军装的国旗班同学吸引。“虽然听说国旗班很艰苦,但是这样颓废的日子自己都看不下去,为了磨练自己的毅力,就参加了。”

  从那以后,李林森过上了不顾严寒酷暑早起训练的日子。在国旗班,他被周围同学认真刻苦的精神所感染,为了不让自己落后,自己也勤奋起来。那段日子,他每晚定闹钟时,只要看到手机上显示“距闹钟响起还有五个小时”,就会很满足。

  因为国旗班,李林森的生活开始变得有规律,学习也步入正轨。就在这时,机会再一次垂青于他。那是全国“挑战杯”二等奖获得者宋培霞关于她的课外科研经历的讲座,李林森怀着一份好奇心去听。讲座中,宋培霞严谨踏实的科研之路点燃了李林森儿时做科学家的梦想,也让他了解了“科技创新训练营项目,李林森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他报的是宋培霞的指导老师马曦的课题组。那时,一起进组的同学共有8人,他的成绩排在最后。本来以为马老师会因自己成绩不好而忽视他,可不久后,马老师就单独和他聊天,向他说明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正是通过这次聊天,我才认识到必须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才能为做科研项目打下基础。”

  为了缩小与大家的差距,李林森的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几乎都泡在实验室里。最初,他什么都不会,马曦老师和他的师兄师姐们便手把手地指导,经过认真学习,他从最开始的饲养白鼠,到后来的杀鼠取材,做组织切片,以及分子生物学实验等,慢慢都能独立完成了。

  马曦老师曾评价李林森:在动手做实验方面很有优势,进步很快。可实验过程对他来讲,也并非一帆风顺。他刚刚开始培养细胞的时候,整个实验过程稍不注意,细胞就会被细菌污染,一旦污染,整个小组的实验样本都要重新开始培养。虽然自己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可是连续两次自己培养的细胞都被污染了,怎么都查不出原因。

  这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不仅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还怀着对实验室其他师兄师姐的内疚。马曦老师得知后,耐心地为他进行了更加详细的示范,并指导他们开展第三次培养。这次终于成功了。

  他没想到,科学研究是如此考研人的耐心和毅力。有时,还会考验“体力”。一次,整个团队从早上八点开始进行大鼠解剖实验。虽然从动医学院请来两位同学做“外援,他们还是进行到凌晨3点。一天一夜,大家精力都高度集中,做完实验的时候,神情都有点恍惚。那时大家又累又饿,结伴去肯德基吃饭。结果,李林森竟在椅子上摇摇晃晃地睡着了。李林森说,他曾遇到不少这样的情况,有时好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守在一个实验旁。“幸亏我参加了国旗班,锻炼了毅力!”李林森笑着说。

  由于有的实验周期长,不方便在平时上课期间进行,李林森就用周末和寒暑假的时间做。辛勤付出终于有了收获:论文在SCI发表,并和团队成员一起获得了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自己还获得“学习进步奖学金”、“杜邦奖学金”和学校“五四青年标兵”。

  如今回忆起来,李林森十分感慨:两次机会让自己磨练毅力、重拾儿时梦想,可他也明白,如果没有得到老师的指导以及努力付出,这一切都不会到来。

  除了学院同学搭建的平台、饲料工程中心提供的实验条件,他最想感谢的是马曦老师。这位年轻老师对待科研的一腔热忱,深深地影响了课题组的同学。“每天在离开实验室之前,哪怕已经接近凌晨,我们都会习惯性地去看他的办公室的灯,因为我们知道,如果马老师已经回家了,那么我们很可能就是最后一批离开实验室的人了”。

  目前,李林森已经保送到我校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研究生。他说,在未来追逐梦想的路上,还有更多的未知等着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超越。而在这个过程中,把握机会和付出努力同样重要。

责任编辑:闻静超
分享到: 更多
标签:五四青年标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