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过大勺更知敬惜饭菜

北京晚报 2014年07月22日 报道浏览次数:

  本报实习记者 张饶

  经过一个多月以来对食物原料生产的插队体验,记者对“节俭养德”有了更真切的认识。蔬菜、粮食、水果、鸡蛋、猪肉、鲜鱼、豆腐等各类食材终于在农民汗水的浇灌下,从田间地头来到食堂的后厨。此时距离将食品摆上餐桌,还剩下最后一个工序:食物加工。

  为了最终成就“盘中餐”,记者来到以做饭量大、做饭速度快著称的高校食堂,深入这间“食物工厂”的心脏地带——后厨操作间插队体验。记者和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和园第一食堂的后厨师傅们一起筹备早点、进行鲜菜加工、制作主食、烹饪菜肴,为大学生们盛上可口饭菜并收拾餐盘。也在忙碌的食堂操作间里,为您奉上最后一期的插队报告。

  紧张 凌晨四点半开始做早餐

  凌晨四点半,天蒙蒙亮。在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和园第一食堂操作间外,记者换上工作服,戴上厨师帽,开始准备早饭。这顿早饭的首要任务,就是制作25个一屉共60屉包子。有二十年的面食制作经验和一招“左右开弓”的擀皮儿绝活,让面点师沈师傅成为整个流程的“发动机”。看到面皮落到自己面前,记者快速用木勺铲入馅料,左手半握拳状持皮,右手飞转并捏褶。一分钟过后,当记者得意地望向对面的师傅时,惊讶地发现已经“1:3落后”。“在食堂工作,不光做饭技术好,还要适应食堂做饭的快节奏。”厨师长胡师傅笑着说。

  “上蒸柜。”胡师傅一声令下,师傅们将二十屉包子送入蒸架,此时箱底的水已经沸腾,热气喷薄而出。包子有十余种馅,稍不注意就会弄混。记者看到,师傅们往每一种包子边都放上一点馅,方便识别。柜门合拢、包子开蒸,记者绷紧的神经才放松下来。和四个大蒸箱同时开始工作的,还有三个煎蛋的电饼铛,两口熬粥大锅。此时,校园里的大多数人还未醒来。清晨五点半,厨师长胡师傅接到了一个电话,他向记者招呼一声:“菜车到了,下地库接菜去。”

  细心 凌晨六点整理千斤食材

  记者和胡师傅一路小跑来到食堂后门。来自北京高校联合采购中心的工人们,已将凌晨三点从新发地批发市场采购来的新鲜食材运抵校园。农大食堂一天所需菜量超过一吨,品类达六十余种。这时,十位负责蔬菜加工的师傅已经到岗。择菜、洗菜、切菜,手脚不停。记者和师傅们一起先将豇豆切成一寸长的小段,不一会儿案板上又传来了大量尖椒和青葱。“嚓嚓嚓”的声音响起,整间屋子里开始弥漫刺鼻刺眼的辣味。记者和在场的师傅们眼泪开始如泉涌,怎么也止不住,这两样都是食堂的常见菜,“泪流满面”的场景天天都在上演。

  辛苦 一位面点师蒸30屉馒头

  早上九点半,面点师沈师傅第一次放下手里的活开始吃早点。随后又马不停蹄地回到白案前。沈师傅一上午还要独立完成三十屉刀切馒头、三屉花卷和三屉豆包的制作任务。

  眼见倒向和面机的面袋就剩一个尾巴,他果断的“掐腰、立抖、翻袋、收口”,跟面团打了二十多年交道,面和水的配比密码早已了然于胸。“嗡”地一声,和面机机器臂飞旋,十几分钟后他抱出一个近百斤的大面团,“啪”地一下撂在桌上。沈师傅一刀划下一块面,再放入压面机压成一米多长的大面片。记者现场和沈师傅“拜师学艺”,面片要先卷起成条,在中间划一刀,并成双行后,两两切下去。切馒头容易,但又快又准地下刀却并不容易。沈师傅不允许有大有小,记者不少切好的馒头被他压成面片重切。从凌晨四点半到下午一点半,沈师傅一直不停歇。吃午饭时记者已经感觉筋疲力尽,中午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沈师傅带记者回到宿舍,我们很快就睡着了。

  炙热 抄起二十斤的边锅炒菜

  下午三点半,晚饭的筹备工作又悄然开始。厨师长胡师傅给记者分配了帮厨和烹饪菜肴两个任务。和园第二食堂的四名大厨和一名帮厨的团队负责近三十种菜的烹饪。帮厨梁师傅说,为了增加炒菜速度,帮厨师傅必须将早上整理好的原材料做成半成品,让厨师专心致志地烹饪。

  每道菜需要几种配料?每种配料的准备时间都是多少?繁复细碎的信息让记者手忙脚乱,幸亏有梁师傅不时指点。我们一起飞速地焯菜、装盘,摆放在大厨身后,在一个个案板缝隙间来回穿梭,不一会,被汗水浸湿的工作服紧紧贴在记者的后背上。

  “排骨!”,“土豆!”,“鸡蛋!”食堂里没有姓名间的称呼,报出的菜名就是命令。有了梁师傅的筹备,大厨马师傅需要的各种材料已经到位。为了保障供菜速度保证营养,他手里的每一道菜几乎都是“爆炒”出来的,记者看到,他左手按住边锅上的手布,像按住骏马的马鞍。右手执菜铲在锅中来回翻炒,像摆动骏马的缰绳。而他的膝盖不断摩擦调整天然气大小的扳手,好似夹紧并拍打着骏马的肚子,让它加速。而面前喷薄而出的火舌又好像骏马的嘶鸣。记者从四位大厨侧面看去,就像看到四位在草原驰骋的大侠,动作潇洒、麻利,炒出的菜色泽十分诱人。

  下一道菜是炒菜花,这让记者联想到之前下地种菜花的难忘经历,便主动请缨要求烹饪。可一上手才知道,加入食材的边锅已有二十多斤重,左手腕的下压姿势也让人发不上力,食堂的火很足,炙烤得人脸上发疼发干,脊背上的汗刷刷地往下流。厨师长胡师傅说,五位师傅由于长期在高火前作业,“每个人后背都长了好几层痱子”。

  喜悦 为学生打饭并清理餐盘

  在大厨的指导下,冒着热气和香气的菜花出锅,准备上桌了,这让记者格外兴奋。晚上六点,学生们陆陆续续走入食堂,准备就餐。

  为了鼓励勤俭节约,这里的食堂可以打半份菜。“一块鱼,半份菜花,半份烧茄子,二两米饭。”一位男同学指向玻璃窗内说道。看着这盘炒菜花终于要送上食客的餐桌,之前和菜农一起凌晨砍菜、随菜贩一路颠簸将菜送到新发地的画面一帧一帧在记者心头回放。再想想早上记者见证着菜车运抵食堂,经过各个环节师傅们细心的加工,经过记者亲手炒制,这一盘菜花不知道凝结了多少人辛勤的汗水。“真希望这位同学能物尽其用,不要浪费。”这是记者心底最恳切的声音。

  接下来,记者来到食堂残食台,戴上手套开始收拾食余残渣。一个个餐盘陆续递来。农大同学的表现令人欣慰,但也有些女生的餐盘中还是剩下不少饭菜,这不光增加了师傅的工作量,更让人觉得心疼。晚上七点半,记者和师傅们终于下班了。

  感受 节俭养德

  从凌晨四点半到晚上七点,记者体验了食堂工作的主要流程,也见证最基本食材各个环节的加工过程,直至它们最终端上同学们的餐桌。从《插队报告》开篇以来,一路记载着菜农、麦农、蛋农、果农、猪肉,鱼肉养殖户、豆腐坊师傅的汗水走来,只有亲身体验农民、师傅们得来食物、制作食物的不易,才能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

  “劳动光荣、浪费可耻”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是一句空话。“节俭养德”的精神应该融入我们的血液,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北京晚报》2014年7月21日 第08版

责任编辑:闻静超
分享到: 更多
标签:食堂 和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