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膳食不必谈“肉”色变

农民日报 2015年11月24日 报道浏览次数:

罗云波

阅读提示: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报告,将香肠、火腿、培根等加工肉制品列为致癌物。新鲜牛羊肉等红肉列为“较可能致癌物”。难道无肉不欢的朋友们真的要从此告别肉食吗?这是否意味着火腿肠、培根等肉制品就不能吃了呢?

世卫组织的报告已然“一石激起千层浪”,部分消费者已经到了谈肉色变的地步。原始时期人类便以狩猎与农耕为生,人类食用肉类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百万年前,肉类加工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对于世卫组织的报告所称,消费者需冷静客观地对待。

人类食用肉类由来已久

从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出发,消费者大可不必为这一报告紧张不已,千百年来,由于东、西方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生存条件的不同,决定了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习惯也不相同。作为传统的农耕民族,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中主要还是以粮食、蔬菜、水果等碳水化合物为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膳食中可摄入的肉的种类越来越多,但大多数人的饮食习惯依然以传统习惯为主。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则主要以游牧民族为主,肉食是他们的主食,肉类和肉制品在他们的饮食中所占比例很大,牛肉、培根等占了他们餐桌上的一大半,所以说世卫组织的这一结论会更多地对西方人的膳食结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科学理解致癌性

此外,消费者需要明白所谓的一类致癌物并不是指它的致癌性有多强烈、多凶险,这只是说它的相关性是确定的。比如,酒精被列为一类致癌物,只能表明饮酒和癌症有很大的相关性且这一关系是确定的,但并不表示只要稍稍饮酒便会患癌。根据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说法,每天食用50克加工红肉,罹患直肠癌的风险增加18%,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结肠癌的患病率是万分之三十,即使大家都不吃肉,肠癌的患病率也不会因此而显著下降,所以这些说法可能还需要更有力的科学依据。

合理膳食均衡营养

消费者要做到的是膳食平衡,切忌暴饮暴食。在我国居民的“膳食宝塔”中对平均每日肉类摄入量的推荐是50克至75克。肉类所提供的营养物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平衡的膳食中的肉类并不会使人们统统得上癌症。但是,如果肉食已经是你食谱的全部,或者大多数的话,那是时候进行改变了。

《农民日报》2015年11月24日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分享到: 更多
标签:媒体农大 农民日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