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见晖团队揭示基因突变影响诱导多能干细胞安全性

动科学院 2015年02月25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本网讯 218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我校田见晖教授课题组和同济大学高绍荣教授课题组、中科院蔡军研究员课题组的合作研究成果。研究首次揭示诱导重编程过程中基因突变降低了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的发育潜能,为未来应用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动物克隆是体细胞重编程的一种重要方法,自克隆羊“多利”诞生以来,体细胞重编程成为了动物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2006年又一种新的重编程方法由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发明,即运用病毒载体将胚胎干细胞高表达的四个转录因子同时转入分化的体细胞中,使其重编程为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一种细胞类型,即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这一重编程方法,因其对探知动物细胞命运以及对人类再生医学和动物种质资源保存具有重大意义,于2012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然而,iPS细胞是否存在基因突变以及是否对发育潜能构成影响,这不仅关系到细胞的质量,而且更影响到未来应用的安全性,因此,一直备受关注。

  田见晖教授课题组在去年发现印迹基因Zrsr1的甲基化水平影响iPS细胞质量的基础上,与同济大学高绍荣教授课题组合作并成功获得了可连续六代重复诱导的iPS小鼠,为探明重编程过程中基因突变、iPS细胞的安全性提供了模型。发现iPS重复诱导后小鼠活力逐步减弱直至死亡,进一步发现诱导重编程会产生大量单核苷酸突变(SNV)并进入生殖系,导致小鼠活力下降。该研究首次证实诱导重编程产生的SNV 存在安全隐患,为iPS细胞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校动物科技学院田见晖教授、同济大学生科院高绍荣教授和中科院基因组所的蔡军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我校动物科技学院高帅博士,中科院基因组所郑彩宏博士以及常港博士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责任编辑:李轩复
分享到: 更多
标签:自然--通讯 田见晖 体细胞重编程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