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校长柯炳生: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要未雨绸缪

中国经济网 2015年03月09日 报道浏览次数: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9日讯(记者王姣雁专栏)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聚焦“三农”,把粮食安全的问题摆在首要位置。在粮食产量十一连增的背景下,中央多次强调和关注粮食安全问题意味着什么?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经济网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柯炳生委员认为,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产品的供需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目前已不是居安思危,而是居危思危。他指出,粮食安全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未雨绸缪。

  中国经济网记者:粮食已经十一连增了,为什么最近两年的一号文件还是把“粮食安全”放在首要的这个位置。

  柯炳生:粮食安全的挑战仍然严峻。为什么?有几个因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人口不断的增加。第二个是随着收入的增加,使得肉食品等粮食转化产品消耗量增加。第三个原因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每年大概有六七百万农民工进入到城市。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我们做过调查,他们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不仅比农村居民多,比城镇人口也多。第四个原因是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加快,制药、造酒等都对粮食有大量的需求。同时,农产品还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进行生产。对粮食和农产品的拉动不断增加。

  我国每年的粮食需求量增加2%左右,但是生产的增速赶不上需求的增加。十一连增很不容易,是奇迹中的奇迹。我们依然把粮食安全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反映出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产品供需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挑战,就是如何用越来越少的土地、水资源、农业劳动力和越来越高的劳动力价格,来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不是居安思危,而是居危思危。粮食安全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未雨绸缪。如果等问题真正出现,再去解决就晚了。

  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一是科技,尤其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资源利用技术等,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农民组织和培训等。

  中国经济网记者:中国的农产品的化肥使用量和农药用量都是超常的,对此带来了农产品安全以及土地污染等问题,这一问题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柯炳生:这确实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只能期待新的技术来解决,回到传统是不可能的。我们正在研究这个技术,比如说除草,不用除草剂用什么办法呢?用机器。以前没有除草剂的时候是用人力,未来可以用机器除草。我们的教授正研发可以除草的机器人,但是距离产业化还有一段时间。再一个就是通过生物技术,转基因农作物如果本身可以抗虫、抗病,就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当然,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还有一个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就是培训农民正确使用化肥和农药,更合理科学使用,不仅可以减少化学品的投入数量,还可以增产。

  另外,就是用工业化的办法来控制生产条件生产农产品。比如种植蔬菜,可以在温室中乃至一个楼中进行现代化种植。通过水培,进行水箱化、立体化的生产,整个过程都是可视的、可控制的。

  中国经济网记者:国家刚刚划定33个县试点农村土地改革,有媒体解读为农地入市大门已开,您怎么看?在资本大量涌入农村的情况下,如果保证农民的利益?

  柯炳生:土地问题现在有很多的误读,大家也很关注农地的流转。其实,我国的农地流转政策是非常清楚的,三条底线:公有制,不能改变农业用途,不能损害农民利益。集体的所有权、农民的承包权是不能变的,但使用权可以流转,只要仍然用于农业。在这个前提下,你可以随便流转,都是没有问题的,这是基本原则。至于怎么保护农民,很简单,农民自愿就可以,但如果有集体组织来强迫农民那是不行的。

  中国经济网记者: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不相信转基因食品,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柯炳生:每一个人的原因是不一样的。通过科普,越来越多的人会对转基因食品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至于到底是哪些具体原因,你们媒体记者可以去调查。首先要弄清楚概念。转基因作为一项技术,当然是可能有风险的。但转基因食品是经过政府批准上市的产品,是安全的。你们现在能看到的所有关于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说法和故事都是谣言。

  代表委员小资料:

  柯炳生,男,满族,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农业大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研究生毕业。中国农村经济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农业市场政策与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市场与价格政策,粮食问题和农民收入问题等课题的研究。柯炳生通晓英语、德语,有用英文和德文写作的论文、译文和译著发表,有较丰富的国际交流经历。

  中国经济网 2015年3月9日

责任编辑:闻静超
分享到: 更多
标签:两会 粮食安全 柯炳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