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后备奶牛培育协作创新平台建立

搜狐 2016年11月22日 报道 浏览次数:

  2016年11月12日,我国首个后备奶牛研发平台——中国后备奶牛培育协作创新平台正式启动。该平台由中国农业大学奶牛营养创新团队发起,联合国内外主要相关科研单位、牧场和公司共同创立。首批理事单位共22家,涵盖37万头后备奶牛。在牛精英联盟第二届年会开幕式上,曹志军副教授阐述了平台建立的背景与意义,核心技术内容和协作机制,并首次发布了平台标志。

  
  


  众所周知,奶业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型产业,正处于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时期。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有关奶牛营养与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母牛方面,而涉及后备奶牛研究内容很少。后备奶牛培育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资金,但直至其产犊前都无法给养殖者带来直接收益,因此始终无法得到养殖者与研究者的重视。目前,国内大部分牛场缺乏对后备奶牛饲养管理上的投入,培育方式和目标还未形成标准化技术管理体系,导致后备奶牛“三高一低”,即“死亡率高、发病率高、培育成本高、生长速度低”的普遍性产业问题。“三高一低”的产业问题主要表现为:犊牛饲养管理中的初乳质量与免疫控制体系的不健全,犊牛饲喂技术与培育目标的不完善,以及前期后备奶牛营养/管理对其健康和产奶量影响效果和机理的不明确。
  在牧场的奶牛群体结构中,后备奶牛是挖掘其终身产奶潜力的最重要群体,其生产发育状况直接影响到其产奶潜力的发挥,因此,后备奶牛的培育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牛场的未来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该平台的组建是以农业部主推技术《优质后备奶牛培育综合配套技术》(农科办2014第9号)和国家标准《后备奶牛饲养技术规范》(报批稿)为支撑技术,深入开展后备奶牛培育关键营养和饲养技术体系示范与推广。通过初乳质量控制与初乳饲喂方案、犊牛牛奶和开食料饲喂方案、断奶犊牛日粮组合方案、后备牛和青年牛目标生长方案、以及后备奶牛不同营养对头胎牛产奶量和利用年限的影响评估,实现降低奶牛场后备奶牛(主要是犊牛)发病率和死亡率,缓解犊牛断奶应激,优化后备奶牛日粮组合,提高生长效率,降低培育成本,发挥泌乳潜力,培育优质后备奶牛的目标。
  该平台由中国农业大学奶牛营养创新团队牵头,设立秘书处。李胜利教授担任理事长,刁其玉研究员和刘建新教授担任副理事长,曹志军副教授担任秘书长。首批平台理事会成员单位包括22家单位,其中高校科研院所为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河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企业包括首农畜牧、现代牧业、中地乳业、嘉立荷、东营澳亚、光明荷斯坦、优然牧业、赛科星、原生态、中鼎牧业、温氏乳业、奥耐尔、东方联鸣和奥特奇。


  


  国外科研与技术示范合作单位主要包括康奈尔大学动物科学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动物科学系、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奶牛科学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动物科学系、宾州州立大学动物科学系等。
  2016-2020年平台的五年规划以整合现有资源(数据),研发后备奶牛培育关键技术为主,重点是记录体系标准化、试验方案科学化、研究结论系统化。拟定主要任务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犊牛瘤胃和肠道菌群建立与调控研究与示范
  (2)哺乳犊牛和育成牛饲喂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3)断奶犊牛和育成牛营养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4)哺乳犊牛营养对其健康、产奶量和利用胎次的影响
  该平台将结合国家各部委、省市相关科研项目,企业合作项目以及拟申请立项项目,筹集经费500-1000万,用于平台前期科研及示范支出。
  该平台希望建立中国产学研协作机制,实现“问题(经验)来自生产,成果(技术)用于实践。促进中国奶业协作共赢、成果共享、共建中国后备奶牛培育标准化新模式。

    原文链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更多
标签:搜狐 奶牛 动科学院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