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佳县泥河沟千年古枣园

农民日报 2016年08月01日 报道 浏览次数:

踏访西北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陕北佳县泥河沟千年古枣园

  陕北佳县,上世纪40年代,因一曲颂歌《东方红》闻名。近年来,佳县因境内泥河沟村保留完好的36亩千年古枣林而声名鹊起,2013年被评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4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同年11月,这个陕北偏僻的山村又被纳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如何保护传承发展这个活态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让一方百姓真正受益,佳县上下都在探索。借着庆祝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两周年的契机,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泥河沟村举办古枣园文化节,让村民自主文化节内容,让更多的村民自觉并主动参与到遗产的保护中来。7月15-20日来自方方面面关心、支持、关注泥河沟发展的专家、志愿者、官员汇聚古村落,与村民一起庆贺并共商未来发展大计。

  正是仲夏时节,记者再次走进这个革命老区,记忆中苍劲的黄土高原,竟是如此的婉约葱茏,沿着黄河中游西岸一路北行,迎面扑来的那一道道弯塌、一座座茆梁,或是绿草如茵,或是嫣花起舞,惊叹间车已经到达村口。

  保留古村落历史记忆,唤起村民自信和自豪

  泥河沟村三面环山一面临着黄河,村口黄河的岔流车会河每逢雨季总是横流,威胁着沿河20公里的枣树。如今高高垒起的拦洪坝,保护着古朴的村庄不再受侵扰。惹眼的是,沿着坝边停满了各色小车和旅行车。新上任的村支书武正生介绍:“今天是古枣园文化节第5天,车已经少了很多,都是村里在外做生意的年轻人带着孩子家人回家过节哩,明天是活动的高潮,虽然不是周末,还有年轻人要赶回来参加晚会。”

  走在村中,笑意写在每个人的脸上,村里那1100多棵千年枣树(科学考证最古老的枣树有1400多年)依旧是枝繁叶茂,每一棵古枣树胸前多了个“身份证”和吸引虫子的黄色粘板,掩映在枣树间的古戏台被妆点一新,关闭多时的开章小学成了活动的接待处,各家的婆姨们正忙着为来宾准备拿手面点。“每天的饭都不重样,真是陕西面食的盛宴。”来自中国农大项目团队的学生江沛告诉记者,白天乡亲们各自忙于农耕,到了傍晚,所有的村民们和志愿团队的伙伴们都齐聚在开章小学,一起张罗着古枣园文化节的各项活动。文化节系列活动是从每天晚上的大讲堂开始,小学的旗杆前,摆着五颜六色的塑料方凳,夜幕降临后专家就地开坛,开幕至今4位专家已经开讲,每个专家说完,村民都有一车的话等着问,从“30后”到“90后”,没有12点,都不愿离开。就连91岁的老人武玉书,也是天天到场。

  听一听开讲的题目,就能明白泥河沟村民为什么如此地热衷:第一讲农业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国农大社会学教授孙庆忠:说说咱们的泥河沟;第二讲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主任杨兆凯博士:咱们古枣园的价值与保护;第三讲原本营造建筑规划事务所建筑师唐勇:咱村未来会咋样,设计师把一年来踩点规划的方案端给全体村民,除了公共区域,有160多户的农家院落要修复;第四讲北京服装学院教授何颂飞:咱泥河沟人要过好日子。

  过上好日子,是泥河沟人多年的梦想。佳县是全国贫困县,朱家坬乡泥河沟村位于我国14个连片特困的吕梁山区,因特殊地形地貌,十年九旱,除了枣树,其他作物难以种植。年轻人为了生计纷纷外出,全村213户人家800多人,仅剩158人留守,60岁以上达110多人。对古枣园情有独钟的佳县人大副主任强国生说,触动泥河沟人心灵的是中国农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团队和社会各界专家、志愿者。两年多来,每一次进村的团队、志愿者,都是每人每天60元住老乡家的窑洞同吃一锅小米粥,听老人们讲故事,记录村史,跋山涉水探访村庄内外每一处自然、人文风貌,记录和发掘需要完善的设施和可开发的景点。“当农民不再倾注心力于农田,当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日益成为农民向往的生活目标时,农业文化也就只能是夕照残阳了。但留住那些与农业生产和生活一脉相承的历史记忆,是使农村充满生机活力的前提。”孙庆忠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决定中国社会形貌的因素依然是农村、农民和活在生活中的乡土文化。今天的新农村建设,究其本质应是重新建构一种理想状态的农业文化。我们的使命就是要把这个浓缩着整个陕北农村枣园古村落的记忆完整地保留下来,以此唤起泥河沟人的自信和自豪。

  大讲堂走进小村庄,古枣园磁场开始发力

  “当得知6天文化节是请社会各界专家来共商村庄未来发展之路,许多在外的年轻人都纷纷赶回来一探究竟,今天为止79个在外经商的年轻人回来了。”在泥河沟休闲农家1号院“枣缘人家”,村委会副主任武小斌,对于两年来家乡的变化,感慨万分。武小斌是第一个从榆林回村的年轻人,此前一直在榆林搞运输、开超市,小有积蓄,2014年4月得知村里的古枣园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见多识广的武小斌明白古枣园的这张世界名片的意义,尽管原定的3个农家乐项目因对市场前景担忧而最终没能开工,但武小斌坚定地要吃这第一只螃蟹。斥资30万元,开始筹划他心中的“民宿”,借助原有的4孔窑洞旧院落,外墙改用大块石头砌起,简洁中透着大气,围着造型别致的枣树新建了一个亭子间茶室,以本色原木和石头为主,通透的大玻璃代替了厚重的泥墙,在与餐厅风格一致的同时略显不经意的现代个性,符合休闲慢生活的慵懒和闲适。“刚刚开张10天,是村庄规划总设计师的手笔,想在村里树个样板。”回来两年,武小斌一直热衷于村庄保护事宜,被父老乡亲推选为村委会副主任,成为此次文化节活动的主要召集人,村里年轻人的带头人。他告诉记者:“这几天许多返乡的年轻人听完大讲堂兴奋得都跑来,合计着要为村里的发展出力。目前可以确定的,有两个小伙伴准备回村发展民宿。”

  激发村民的热望,让泥河沟外出年轻人返乡主动参与建设,这正是佳县以及各方专家进村开坛的初衷。别开生面的科普讲堂,开启了泥河沟未来发展的引擎,也更坚定了佳县当家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信心,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农耕文化的历史记忆,更是当今和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源泉。在台下与村民一起听着专家演讲的县委书记辛耀峰、县长刘生胜,当即恳请孙庆忠把大讲堂开到县城,为全县科以上干部上一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大课。

  辛耀峰说,佳县泥河沟千年古枣园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农耕文明,泥河沟古枣园是中国红枣产业走向世界的名片。历经千年沧桑留存下来的佳县古枣园是泥河沟村民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的人与枣林和谐共生的文化系统,研究发掘古枣园系统的生存生长条件和其自身独有的基因密码,对于佳县7万亩的有机枣园以及全县80万亩红枣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他表示,一定要下功夫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好这份沉甸甸的农业文化遗产,高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遗产地保护管理体系,科学规划,加强保护,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更好地造福社会、惠及百姓。

  “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我们发展的方向,期待全县干部都能了解农业文化遗产,齐心协力传承保护发展泥河沟村古枣园,带动全县的红枣产业腾飞。”刘生胜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泥河沟村10年发展规划,是请国内顶级团队设计规划,目标是在未来10年将泥河沟打造成为中国西北地区唯一一个生态博物馆,成为农业遗产培训交流中心、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示范区。近期要完成古村庄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探索行之有效的动态保护途径,在有效保护的同时拓展农业生产功能和发展方式,适度开发休闲慢生活旅游产业和高端的红枣深加工保健、医药产业,以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泥河沟的多元发展,“总之要通过千年古枣园这个重要磁场,吸引并打造出其应有的效应,让参与保护的农民从保护中得实惠,保护才能可持续。”

  拓宽视野的村庄,开始萌动

  7月20日晚,泥河沟申遗成功两周年庆典晚会在古戏楼如期举行,武正生代表全体村民致辞,感谢社会各界资助,感谢政府的帮扶,特别感谢中国农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香港乐施会、北京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志愿者协会、中科建集团原本营造建筑规划事务所等团队对泥河沟两年来的支持、资助,让泥河沟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泥河沟村民上自84岁的老人,下至6岁的儿童以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台热情洋溢的晚会答谢各界,展现了陕北人的豪迈和活力。

  热闹了6天的古枣园文化节落下帷幕,村民保护利用传承的发展理念开始发酵。7月21日上午,村里派出18个代表,继续与专家团队、官员进行头几天就开始的座谈,就泥河沟未来规划和新成立的“佳县泥河沟世遗千年枣林专业合作社”发展专家们提出,承载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泥河沟枣业发展要走精品、高端路线,村落发展应本着多元化原则,合作社的发展要支持多形式的入股,目标是共同富裕。在专家的指导下,村里初步拟定了《泥河沟精准扶贫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计划(2017-2019)》,专家提醒,泥河沟的发展要让全体村民共同参与、惠益共享,下拨的资金除了公共区域建设要注意普惠的原则,村落形貌保护和修复要在保留村庄特性的同时注意整体风格的协调,对于即将开展的民宿休闲发展要拟定规则统筹规划,避免恶意竞争。村民代表希望政府能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有能力的年轻人回来参与合作社发展,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沉寂的泥河沟村开始改变。业界专家评说,NGO支持之下的“泥河沟模式”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

  下一步,乐施会以及相关的各个团队,将继续支持泥河沟遗产保护的系列活动,近期除了冬季大讲堂,配合村庄发展需要,将支持村民到山西、江苏等地考察合作社发展,支持村里多类型的小型研讨会和青年骨干的培训,拓宽村民的视野,最终成为这片农业文化遗产的积极守望者、主动传承者。

(原载7月30日《农民日报》 记者:郑惊鸿)

 

责任编辑:何志勇
分享到: 更多
标签:泥河沟 发展保护 农业文化遗产 乡村文化 孙庆忠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