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松:产业在艰难转型 科技与教育做好准备了吗?

中国食品报 2016年09月01日 报道浏览次数: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胡小松  

  作为国家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强调深加工是果蔬产业的必由之路。他主导的果蔬非热加工项目,打破了国际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成为该领域世界领先的技术团队之一,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作为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他对农业与食品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数十年的深入跟踪研究。2012年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授予的“中国方便食品20年特别贡献奖”。2012年被科技部聘为“十二五”食品工程化加工技术与装备项目首席科学家。在“十三五”国家重点专项“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中担任专家组组长。
  多年来,他先后参与国务院组织的“国家突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食品安全法”等论证工作。
  从2003年开始,他持续多年作为央视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特约专家出镜,既警示产业的质量问题,也指导消费者的安全消费。
  2014年,他获得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共同颁发的“科学精神奖”。
  2015年,他就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致力于将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的食品学科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学科。
  本期食品学院周刊邀请到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胡小松教授走进【对话封面人物】,听一听他对食品产业与科技发展趋势和问题的分析,他对食品院校如何适应产业需求变化有哪些思考?

  喜忧参半  32年飞速发展遇到转型挑战
  胡小松介绍说,中国食品工业从1978年到2010年的32年的进程可以用“飞速发展、迅猛扩张”八个字来概括,从1978年的食品工业产值约470亿元,连续32年以超过20%以上的增长速度发展,到2010年产值达到约6.3万亿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产值第一位的食品工业制造国。
  与此同时,食品科技跨越发展;食品院校迅速扩容,不少综合性大学、传统工程性大学都开设了食品专业学科,满足对产业科技和人才的支撑;食品企业规模和实力提升,出现了茅台、五粮液、三全等数十个上市食品企业,有些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之一,建设先进的研发中心,一些企业如蒙牛、伊利与国际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
  从2012年起,中国食品产业增速放缓,从2011年的食品工业增速26%降低到14%,之后连续三年不断下挫。2015年,食品产业虽然以11.34万亿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但4.6%的增长率首次低于GDP的年增幅(6.9%),意味着食品产业走入前所未有的低迷期。
  胡小松分析说,从2012年起,中国经济的各行业都面临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食品工业也不可能独善其身,“十三五”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如果在这五年中没有完成好转型,就可能在今后十年、二十年中丧失可持续增长的机会。
  期待升级  产业界科技界教育界都在面对变革
  胡小松举例说,方便面行业从产业波峰时的700亿元的产值目前已经下调至400多亿元,2016年上半年的状况也不乐观,这不是个别品牌的状态,而是行业系统性的结构调整的表现。与之相对应的数字是餐饮产业中快餐的近几年增长率超过了30%,互联网点餐外卖平台的增长速度则更高。
  市场在变化,需求在变化,中国产业必然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制造业转型,从低价竞争向品质价值竞争转变,从吃得饱向吃得安全、营养、健康、方便转变。
  胡小松表示,他欣喜地看到管理部门、行业组织、产业界、科技界、教育界都注意到了这一变化,面对增长模式、发展模式、产品培育、经营方式的转变,在积极变革。
  在产业界,传统方便食品加工企业“三全”开发了自热式方便盒饭和售卖系统,并积极开拓互联网快餐外卖渠道;传统枣业加工企业“好想你”收购了新锐电商企业“三只松鼠”,在互联网+休闲食品领域发力。
  在科技界,“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对“中式菜肴工业化”专项有8000万元的科技投入,“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加大了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的科技投入,并把项目从菜肴进一步拓宽,包括主食、肉制品和更多加工食品。
  江苏、湖北、浙江、新疆、西藏等地方科技部门也结合当地特色传统食品给予了相应的科技投入。
  在教育界,高校食品院校也在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针对新兴产业如食品互联网、全产业链、传统食品工业化,增设课程和实践模块。
  在食品装备研发领域,近几年的国产化程度大幅提升,例如大米精选设备,已经从日本进口逐渐变为安徽制造;饮料灌装设备已经从欧洲进口逐渐变成南京制造。
  但是,我国食品装备能力的提升在中华传统食品、中式菜肴工业化、主食品工业化中的成套装备上仍处于滞后状态。例如,德国研发的机器人炒菜机的智能化、系列化程度就处于领先地位。
  面对行业转型、创新驱动,胡小松表示具有信心也充满期待。
  食品学院  国际化特色化为新兴产业培育人才
  胡小松表示,伴随行业的转型和中国农业大学“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食品学院也将“建世界一流学科”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国际化、有特色和新视角,则是胡小松为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实现“创世界一流学科”目标而提出的几个关键词。
  胡小松解释说,关键词一是国际化。国际化包含教师的国际化、学生的国际化和科研的国际化三个层面。教师到国际名校相关领域的领先实验室进行访问合作、平等交流成为常态,每年都会在本校组织几次国际交流或学术会议;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至少要到国外一流的实验室工作一年、完成国际合作论文,才可以毕业;在科学研究上,要跟踪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团队并跑,技术成果进入世界领先的队列。
  关键词二是有特色。胡小松提出,中国农业大学的食品学科要依托农大在农业和原料学上的优势,在本校内打通跨学科合作,形成全产业链学科谋划的优势。例如,中国农业大学有园艺学院,有动物科学学院,有植物保护专业,他们对食品的原料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为食品工业提供专门的工业加工用育种和种植、养殖等技术。什么样的黄桃适合加工罐头,什么样的大豆适合做豆浆,什么样的种植方法可以栽出健康的葡萄,从而酿制优质的葡萄酒,七分原料、三分工艺,好的食品原料的把控是食品加工的前提,原料科学与加工科学相互支撑就可以形成优势特点。
  关键词三是新视角。其中包括对新兴产业的关注和营养科学的加强。中国人一日三餐的产业化生产比例将不断增加,消费市场人群细分化、个性化,老年营养餐、学生营养餐、白领工作营养餐、美食小吃单品的加工商品化,将形成巨大的新兴食品市场。食品学院在相应的科学研究、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上,均将有所准备。
  胡小松表示,“未来的食品工业离不开营养科学,食品学院重视营养师资人才的引入,一年多来引进了一位教授、四位副教授、一位讲师,他们全部有国际名校一流实验室工作学习的经历,有两位具有医学院营养专业背景。未来4年,计划共引进二十余位师资人才,为学科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更多采访花絮和胡小松的寄语视频,欢迎关注微信订阅号“中国食品学院联盟”观看)本报记者  谢玲 /文  唐卫/摄     
  采访手记
  走进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在一层大厅有一棵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大树,很引人注意。大树的枝干和果实由学院历届教师们的名字和照片组成。从1946年伊始,每位教师都为学院这棵大树提供了养分,为学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看到这棵学院树这么吸引眼球,胡小松教授开心地说:“这是我的创意。”学院树的根基是1946年北京大学的陈锡鑫先生和1947年清华大学周山涛先生。胡小松说,“我的先生周山涛教授今年98岁了,他是中国高校首次做食品罐头中试的见证人,也是我们农大开创食品学科的见证人。”话语中充满尊敬与骄傲。
  胡小松教授的办公室可以用“乱”字来形容。不大的屋里堆满了书,只有一个很小的沙发,坐姿稍微不正确就会碰到书,当听到有人吐槽:“您的办公室该收拾一下了,有点乱。”他就会理直气壮地反驳道,这乱好啊,做研究的就应该这样。你们别给我收拾,收拾完了我就找不到了。
  采访胡小松教授时,他刚刚从美国康奈尔大学招聘教师人才归来,临时更改了我们的采访提纲,严肃地和我们商量:“在食品学院周刊的报道中,我愿意多谈一些行业和学院,少谈一些我和我的团队,可以吗?”
  在电视上常看到健谈、风趣的胡小松,在学术会议上常看到昂扬、干练的胡小松,而在食品学院里,你会看到小松院长谦逊、平和、从容的一面。
采访手记/玉溪  微信视频制作/牛毕亮《中国食品报》2016年8月31日A5版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更多
标签:食品学院 中国食品报 胡小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