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云教授的扶贫故事

中国科学报 2016年09月18日 报道浏览次数:

  在云南勐腊县勐伴镇的边境瑶寨河边村,居住着一个非常贫穷的群体,这里地处深山老林,从乡村公路到村里还需要途经大约八公里的崎岖山路,一旦下雨,进不去也出不来。这样的一条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小云已经不知道走了有多少次。
  长期从事着公益和扶贫事业的他,带领着团队将河边村作为村级贫困综合治理的试点,在这里探索出因地制宜的摆脱贫困、从输血式扶贫走向造血式扶贫的发展之路。
  “许多农村地区之所以贫困,主要原因是能够拖住他们的‘网’没有建立起来。”李小云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对河边村贫困的综合治理,可以变输血为造血,充分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蜕变。
  选址意义重大
  近年来,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内容的转型进程,极大地改善了整个国民的财富水平和福利水平,在这个过程里,有很多弱势群体并不能因此受益,这个群体被逐渐过滤出来;再加上转型进程中形成的区域性差异、贫富差异,导致一些地区,以村庄、乡镇、县域等为特点,形成相对落后的局面。两者放在一起,构成了“贫困”。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把贫困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转型贫困,指的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人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由于自身条件不足而逐渐退落下来,而农村的劳动力等资源不断流出,比如中西部地区有很多农村出现大批量以留守人口为主体的‘空心村’。”李小云介绍。
  第二种是绝对性贫困。“这是和区域性以及特殊情况联系在一起的。比如高寒地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新疆等地。”在李小云看来,这些地方基础设施、教育水平、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又加上转型影响,处于多维度的绝对贫困状态。
  选择在河边村这样一个贫困山区,就是因为这里不仅符合了以上贫困条件,并且这里地处热带雨林,当地农民的生计直接影响热带雨林的保护,“当地贫困不解决,农民会不断地破坏热带雨林寻求利益,我们的扶贫工作与生态保护结合到了一起。”李小云说。
  如何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的思想,探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让处于绝对贫困的村庄找到摆脱贫困的路子,成为了李小云团队追寻的目标。
  旧貌换新颜
  经过调查发现,河边村基础设施条件缺乏。为了改变贫困现状,小云助贫中心在这里进行了基础设施、住房改造、人居环境景观绿化、公益型社区能力建设、产业扶贫五个系统的综合改造。
  “其中,盖房子对于当地农民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支出,他们一旦用积蓄的钱盖了房子,就没有多余的钱为子女提供就学和医疗保障。”李小云表示。
  “我们想办法通过各种力量帮助农民解决盖房子问题,使农民少花钱,并把所有投入的公共资产转化为农民脱贫的资产,让输血为造血创造条件。”李小云说。
  此外,村里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修路,这样可以让人和农产品进出便捷。
  “每个项目的启动都设计了项目先行微型示范项目,如整村住房改造前,我们先选定一户或两户做建房示范,我们通过聘请技术人员引导村民参与学习技能,这样村民学到技术互助盖房,节省很多外包承建费用。”小云助贫中心总干事长张萍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据了解,目前村子有57户农户,现立房盖瓦的有17户,争取今年年底全村住上新房。
  打造“村品”品牌
  为了让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小云助贫中心从进入河边村那天起就特别注重发育村民组织,引导村民在项目具体实施、建设家乡过程中成长。
  “目前,我们已发育的有两个河边村核心团队:河边发展工作队和河边青年创业小组,由他们形成村内公益骨干力量,再调动其他村民积极参与。”张萍介绍。
  仅仅通过一般的措施,收入增长的强度并不足以让农民积累能够越过贫困陷阱门槛的资本程度,“这样对于深陷贫困的农民来说,就必须要进行‘组合’收入。”李小云表示,比如利用当地天然的“农场”条件,开发绿色天然农产品。
  助贫团队因地制宜开发河边村天然农产品。比如土鸡蛋,其微电商从调研、搜集数据、搭建微店平台、包装设计、物流到销售所有流程的实验大致花了半年时间,每个流程都注重青年创业小组的能力建设。
  在小云助贫中心的指导下,由村民完全自我管理的河边村天然产品微店,在短短数月,定价10元一个的鸡蛋卖出了1678个,给农户经济创收,而且河边村村民、青年创业小组队长邓生勇也能熟练处理订单了。
  记者了解到,土鸡蛋仅仅是河边农产品开发实验的开端。
  “我们计划在河边村开发产业,做‘村品’农产品,也就是以村子品牌为主的农产品,将来在整个勐腊县开村店,实现‘一村一店’,每个村子按特色农产品进行开发,按村名命名,从特色开发逐步进入严格质量把关的阶段。”李小云介绍。
  “将来,我们还要结合河边村土地资源继续开发木瓜、冬季作物、古法红糖、柚子、芭蕉、蜂蜜等一系列天然产品,借助微电商平台打开销路,不走规模,价格上主要面向高端消费人群。”李小云表示,为身在繁华都市中的人们提供最纯净产品的同时,也让村民提高收入,真正实现“造血”脱贫。
  开发雨林天然休闲产业
  小云助贫中心在河边村扶贫计划的核心在于使得村民获得自主性和可持续性的收入增长,并且把农民培养成经营自家资源的企业家。
  “把公共资源变成农户的资产后,减轻了农户为积累这个资产所花费的储蓄和收入,在这个基础上,国家投入到农民身上的公共资产,还要变成可以造血的平台。”李小云说。
  在做了大量可行性调查,并搜集和比较了很多乡村发展的相关案例后,团队发现河边村拥有极为优越的自然环境,风景秀丽,负氧离子含量极高,同时这里民风淳朴,还拥有独特的瑶族文化。可以充分挖掘地处热带雨林、亚洲象出没等系列天然特点。
  综合所有的因素,“我们认为河边村极适合发展雨林天然休闲产业。村中新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双层木楼不应仅仅成为村民改善居住条件的自有居所,还应成为他们收入的重要来源。”李小云表示。
  因此,现在他们将引导村民在每一户新建的瑶族木楼中,建设一间具有民族特色的舒适客房。未来我们还将在村中建设高标准的会议中心、休闲服务中心、儿童活动中心、雨林体验中心、民族文化展览馆等多种配套设施,并提供机会让每一户瑶族妇女接受专业的服务培训。
  在不久的将来,河边村将会发育出一个独具特色的嵌入式会议和休闲产业,吸引全国各地高端休闲旅游业的消费者。到那时,村民们可以走出贫困陷阱,在环境友好的前提下大幅提高收入将成为真正的现实。(记者 张晴丹

    《中国科学报》2016年9月14日8版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更多
标签:中国科学报 扶贫 李小云 人发学院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