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让农民增产增效

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21日 报道浏览次数:

  本报北京9月8日电(记者张蕾)河北曲周曾是有名的盐碱滩,经过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努力实现了粮食自给,但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实现绿色增产和农民增收仍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的科技人员扎根基层,以“科技小院”为平台,探索大面积提升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实现区域增产增效的技术途径和组织模式。最新出版的《自然》杂志以《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为题,报道了这一成果。

  2009年到2014年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及同事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科技小院”这一科学家与农户的互助模式,使全县粮食总产增长37%,农民收入增长79%,曲周一跃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曲周的上述转变是依托‘科技小院’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理论和技术实现的,即通过产量差分析、农户参与式技术创新、农户组织模式创新与技术扩散途径创新等,系统破解小农户增产增效的关键限制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技术对策,找到农户大面积应用技术的有效途径。”张福锁总结道。

  为了破解各种技术应用的制约因素,“科技小院”引导农户开展了大量的参与式技术创新。“例如,农户采用小院推荐的深耕技术后增加了两次镇压,不仅减少一次浇水,每亩节省50多元钱,还降低劳动力投入。这样的技术参与式创新还有很多,包括播量、播期、收获期等更适合农户生产条件。”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张卫峰解释说。考虑到绝大部分农户教育程度低、小规模分散经营制约着技术的大面积应用,“科技小院”还建立了“提升农户兴趣—强化信息传播—建立农户信任—实时决策咨询”的新型技术扩散途径,创建了“土地不流转,也能规模化”的操作模式,以破解传统技术扩散中农户不感兴趣、看不到、看不懂、记不住、不能用的瓶颈。

  《自然》杂志文章审稿人、国际小农户可持续发展研究专家吉勒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关于大面积推动小农户增产增效的典型成功案例,是全球提高粮食产量、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光明日报》2016年09月09日 06版

 

 

分享到: 更多
标签:光明日报 科技小院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