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中国大地创办新型高等教育

中国教育报 2017年10月09日 报道 浏览次数:

——“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80年论坛”会议综述

通讯员 张晓萌 李少杰

“什么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道路?怎样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之路?”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80年论坛——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理论与实践”论坛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论坛并讲话,全国十余所高校负责人和相关专家汇聚一堂,总结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探索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

    回答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新问题,需要挖掘80年来党办高等教育历史中的宝贵财富。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指出,中国人民大学走过的80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发展历程,正是我们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历史进程的缩影,见证了党的教育理念从阶级教育向革命教育、再向国民教育、最后向现代教育的关键性转变。陈宝生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需要探索回答六个问题。一是回答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二是回答好“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三是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四是回答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朝着什么方向前进”。五是回答好“搭什么台、唱什么戏、创什么业”。六是回答好“种什么树、成什么林、结什么果”。

    日前,“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名单正式公布,更好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表示,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作为同样从延安走出来、有着共同基因的兄弟高校,共同研讨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通过举办本次论坛,回顾和梳理我们党领导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光辉历史和成功经验,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伟梳理了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两大脉络,一脉是以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为代表的近代高等教育,一脉是以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为代表的红色高等教育,他认为,两大脉络都为民族独立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作出巨大贡献,都对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而具有红色基因的高等教育,为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具有特殊意义的探索,8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要回答“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相关问题,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大力实践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灵魂。原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提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新世纪,需强化国际意识、素质意识、改革意识。

    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表示,当前,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十分必要,要在塑造大学文化的过程中,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高尚品德、有扎实知识、有为国家服务责任感的新型人才。

    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指出,当前中国教育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人才培养质量、入学机会公平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教育发展方式正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对高校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提出严峻挑战,教育诸影响因素相互制约,不同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加剧,教育决策和改革难度增加。要直面中国现实,从中国社会的民族特性、文化基础、思想传统中寻求解决当下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密码,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总结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为: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二是坚持办学特色,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三是抓住办学根本,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四是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学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支撑。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姜沛民表示,延安时期形成的办学经验,已构成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办学底色和深厚底蕴,成为学校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这就是要有鲜明的政治方向、中国特色、实践优势、育人要求以及使命意识。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张京泽表示,党办民族高等教育有三点弥足珍贵的经验: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办学立校之“基”;服务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是办学立校之“本”;理论联系实际的校风学风建设,始终是办学立校之“魂”。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总结,新型外国语高等教育中的经验为“外、特、精”:以外为本,重点建设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充分体现外向型、高层次、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以特为重,涵育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突出复语型、复合型、高层次国际化

    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以精为要,坚持精品战略,汇聚高水平学术团队,产出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更加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阶段,从注重外延式扩张到强调内涵式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根本性变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中之重。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总结了党在延安时期办学的红色基因:一是党对艺术和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二是艺术反映时代,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民族和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三是艺术来自人民生活,为人民服务;四是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与艺术创作规律的一致性;五是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命脉,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徐永胜认为,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艺术创作,党办艺术高等教育始终秉承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紧扣时代脉搏。

    延安大学党委副书记王顺总结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探索经验为: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立了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确立了高等教育始终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的办学地位;确立了学用一致的办学理念;确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

    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周远清强调,“双一流”建设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关系密切,应当着手研究制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计划,要通过“双一流”建设,推动各地区、层次、方面的高等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强。

    张京泽认为,面向新世纪,高等教育应着重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始终站在政治和战略的高度,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不断加强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按照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高等教育“四个服务”要求,更好地发挥学校办学优势、找准学校服务方向、搭建学校服务平台,进一步在推进实现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过程中有更大作为和贡献;三是深化学校教育综合改革和加快“双一流”建设。

    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赵旻认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第二,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第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9日5版报道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更多
标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