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开二度,金正大再次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中化新网 2017年11月21日 报道 浏览次数:

启动会议现场

  中化新网讯 11月18日,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养分原位监测与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及其装备”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这是继今年9月24日主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肥料研制”项目启动后,金正大集团参与的又一“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作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应用典范,“养分原位监测与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及其装备”项目总经费663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4636万元,由中国农业大学、金正大集团等共计29家科研院所和单位参与。

金正大集团陈宏坤副总裁讲解课题实施方案

  水肥一体化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养分原位监测与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及其装备”项目主要针对我国化肥过量施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装备集成化智能化程度低、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减施增效的技术研发滞后,亟需加强技术集成现状,通过聚焦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化肥减施增效的重大任务,按照“关键技术研究-系统装备集成-技术模式研究与应用”全链条一体化设计,重点开展作物养分快速诊断与土壤氮素原位监测、肥料-水源-装备三者的关联适配性技术、水肥一体化智能化技术装备、典型作物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模拟与应用等相关研究,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解决化肥减施增效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为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通过“养分原位监测与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及其装备”项目的整体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可显著提高水、肥等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和养分资源,有利于保障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严海军教授汇报项目总体实施方案

  科研创新 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项目共设8个课题,其中金正大集团负责主持“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研究与应用”课题,参与“肥料-水源-装备适配技术及调控装备”和“ 粮食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研究与应用”2个课题。金正大集团负责主持的“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研究与应用”课题是该项目下唯一一个由企业主持的课题。通过项目的实施,金正大集团的科研创新优势将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辐射。

  金正大集团副总裁陈宏坤在讲解课题实施方案时表示,推广水肥一体化有两大利好条件:一是各地的农业结构发生了变化,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在增加,同时大量合作社、农场主涌现,他们对肥料等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也在增加。二是政府十分重视节水农业,大力支持水肥一体化推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在会上发言

  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

  作为该项目的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严海军教授表示:“根据2016年年鉴,我国目前水肥一体化的灌溉面积为0.7亿亩,仅占我国耕地灌溉的7.4%,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水肥供给的不协调、局域发展不平衡、精准化和自动化程度低等方面的问题,项目以化肥减肥增效为基础,目标就是要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

  该项目一共涉及中国农业大学、金正大集团等29家单位,作为项目咨询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表示:”希望各单位要注意加强单位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推动项目顺利开展。同时期望项目能够聚焦从以往的高水、高肥、高产的施肥方式及目标,转变为适水、减肥、优产、优质、高效、绿色发展的施肥方式及目标,通过项目的推广应用,减少养分的浪费及对环境的污染,助力中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目前减肥增效在水肥一体化上的效果在国际上已经得到公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白由路指出:“水肥一体化在我国应用推广十几年了,但是除了新疆以外,目前我国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较少。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将对我国肥料减施增效提供突破。”

  浙江大学教授何勇表示,该项目多学科交叉融合,有土壤、水、环境、植物、 信息、装备等各个领域的专家, 围绕粮食、经济作物生产过程中的化肥与农药减施增效,针对性的 解决农艺、装备、工艺一体化的协同发展,希望项目早日顺利完成,实现应用推广。

  除了参与“养分原位监测与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及其装备”项目之外,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金正大集团还主持了“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肥料研制”项目,参与了“小麦玉米主产区氮磷淋失阻控技术与产品研发”、“ 黄淮海冬小麦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棉花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3个项目,至此,金正大集团共计参与到了5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持续推动中国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化新网2017年11月20日报道

注:中化新网是《中国化工报》网站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更多
标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