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小学生” | 廖崴:找到隐形的翅膀

科学网 2017年03月01日 报道 浏览次数:

       科学网图文报道

       2009年9月,年仅13岁的廖崴以563分的成绩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一时间“天才少年”“神童”的美誉伴随着廖崴单薄的身影出现在各种媒体。

时间不长,廖崴的大学景况,却并不如大多数人想象中那么乐观——“成绩进入年级倒数20”“何以‘神童’褪色?”——入学刚过半年,媒体却又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从此,在读者的叹惋声中,“神童”似乎再无消息。

2016年岁末,廖崴讲述了这8年过往的时光——

翱翔

刚刚进入中国农业大学,13岁的廖崴就引来一片关注的目光。

2009年9月2日,他穿着墨绿色的短裤和迷彩凉鞋,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学校报到。

这一天,廖崴成了媒体关注的目标。他告诉媒体记者,自己的理想是当科学家。他计划2年修完农大学分,然后考硕士研究生,然后再用2年时间读博士,用3年时间读博士后。

此时,廖崴的喜悦是单纯的,也是发自内心的。

1996年,廖崴出生在贵州省大方县兴隆乡的一个普通乡村家庭。他出生时,父亲在乡农业服务站工作,母亲务农。

廖崴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记忆力,“唐诗,读两三遍就能记住,3岁时就能背几百首唐诗了。”5岁时,父母将他送进了村办小学。在学校,廖崴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后来,老师按部就班的教学计划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的知识需求。课堂上,廖崴还经常给老师出“难题”,有时让老师都觉得“自愧不如”。由于表现超常,在老师的支持下,他连连跳级。6年的小学课程,他读了2年半。

从小学到高中,每次考试,廖崴的成绩总是在班里名列前茅。在中学期间,廖崴在全省数学竞赛中拿过一等奖,获得过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三等奖,还连续三年都获得学校颁发的奖学金。

尽管成绩好,但是,小廖崴在学习上花的时间却比别人少,就连上高中时,晚上也从不熬夜学习。说起儿子的学习秘诀,母亲认为主要是儿子“智商高,有天赋”。

因为家庭经济情况并不宽裕,母亲边打工边照顾他。“别看他年纪小,但从小就很懂事。”在母亲的回忆里,廖崴从不向家长要零花钱。来到中国农业大学,第一次在食堂打饭,廖崴不舍得花太多钱,只打了一份菜。“小小年纪,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家里担心他舍不得吃饭,营养跟不上。

而在入学前的那段时间,母亲担心的可不止这些。从接到录取通知书开始犯愁:一年学费要6000元,家里根本拿不出这笔钱。

接连几天,母亲带着儿子四处借钱,但筹集到的钱,也是杯水车薪。当母亲愁容满面的时候,廖崴却在一旁说:“妈,再借不到钱,干脆我们走路去北京,或者,骑自行车?”在母亲眼里,“他根本就还是个孩子。”

虽然年龄小,这却是廖崴经历的第二次高考,2008年的时候,12岁的他已经参加过高考,取得了400多分的成绩。时隔一年,13岁的廖崴以563分的成绩考上中国农业大学,就读理学院化学系。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校按照国家政策免去了廖崴第一年的所有学杂费。

因为廖崴年龄太小的特殊情况,学校为他的父亲在学校安排教学楼值班的工作,便于他边工作边照顾孩子。

一切似乎都好了起来。

折翅

媒体的热度很快就退去,廖崴从未经历的大学新生活开始了。

入学报到第二天,廖崴与全校3369名本科新同学一起,穿越“老校门”,走进体育馆,唱起农大校歌,迎来了自己的大学开学典礼。

“在全国1000多万考生中,你们属于最优秀的1%。”开学典礼上,校长柯炳生寄语每一位新生:“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双翅膀,就是勤奋和理想。”

勤奋学习、勤奋思考、勤奋实践,这是校长柯炳生希望同学们记住的“三个勤奋”,他还特别提出三点告诫:“第一,不要沉迷于网络;第二,不要冲动浮躁;第三,要学会感恩和宽容。”

就在一天前的新生报到现场,童心未泯的廖崴一见到校长柯炳生,就一边伸出手去和他握手,一边说道:“幸会,幸会!”校长乐了,一下子把他抱了起来合影,并问道:“为什么报考农大?”廖崴一点也不怯场,大声回答:“因为农大好呗!”

而今天,偌大的体育馆里,身高1.41米,体重34公斤的廖崴,单薄的身影淹没在人海。

“他年龄太小了,不太会照顾自己……”,母亲离开儿子时,有些不放心地哭了。看到妈妈流泪,廖崴说:“你哭什么啊!这样很丢我的脸哎!”

如今,廖崴才发现8年前,妈妈的担忧并非多余。

“因为年龄比较小,在生活和情感上和同学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多,和他们聊天、说话,都不在一个层次上。”回想大一的生活,廖崴说,那时的状况是:“别人说的东西,我不懂;我说的东西,别人不愿意听”。

“我还像一个小学生,说话也不太注意,也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时间久了,廖崴与同学们在交流上就出现了困难。

大学的多彩生活,让廖崴目不暇接。他一下子报名参加了七八个社团,最终却因为“懒”,没有一个坚持下来。

在课堂上,廖崴也有些不适应。“上课总不听话,态度不认真,老是爱在课堂上嘻嘻哈哈的,偶尔还会突然跑出教室去。”在老师眼里,廖崴的心性上基本上还是中学生的水平。

“过去,有老师和家长管着我,到了大学突然没有人管了”,廖崴感觉在那段时间:“不适应的东西太多了”。

入学时,英语分班摸底测试,廖崴的分数是全年级倒数第一名。

期中考试后,廖崴的《无机化学》只考了33分,名列班上倒数第一名。

“入学时的‘风光’,自己多少还是有些‘受用’的,小孩子嘛,都喜欢被肯定和赞扬。”但后来,这样的反差,让廖崴有些不知所措。极度失落,带来了极不自信。而与同学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少,他慢慢就转入到了网络的虚拟世界——在这里,是自由自在的。

在中学时,廖崴就喜欢玩游戏。过去,在家长和老师的管束中,他可以控制时间,不会去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但这一次,他坠入了深渊。

一直到大二,廖崴一直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

转眼间,廖崴在大学里已度过了两年时光,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媒体对廖崴的关注,“画风”也完全变了——

“成绩?”“很差!”

“差到什么程度?”“反正排名倒着数!”

“你要问我怎么过的,就是玩呗!”

少不更事,让初进大学校园的廖崴,很快迷失了自我。贪玩,让他在网络游戏里越陷越深,有时泡在学校附近的网吧里,干脆连课也不上,原因就是“听不懂”。

“挂了十几二十科,到了勒令退学的边缘。”两年的大学生活,廖崴从“天空”坠落“深渊”。

“没收”笔记本电脑、谈话交心、个别辅导……,老师、家长,想尽各种办法,却收效甚微。2011年6月,“恨铁不成钢”的父亲留下一封信后,离开校园——

“值此期间,尔所作所为,为父甚是惋惜,虽有和风细雨的劝学和凌言厉色的训斥,然汝不以为然,或良辰熟睡,或静夜网聊,诸多不是……”在信中,父亲难掩失望之情,也期待孩子迷途知返。

现实中的不如意,廖崴沉浸在游戏中得到了慰藉。

转折

廖崴大学生涯的转折发生在2011年,让他走出困境的是“转专业”。

2011年,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自由转专业新政策正式出台。此前,学校原有的转专业政策虽然相对比较宽松,每年都可有近10%的一年级同学成功转专业,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在原专业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无法报名、无法转专业;二年级学生无法转专业;热门专业接收数量少与报名人数多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引起了学校的重视。校长柯炳生的想法是:“让学生学其所长,学其所爱。而兴趣,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基础;每个学生最擅长学的专业,就是对该学生来说最好的专业”。

“学其所爱、学其所长”,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务部门、学院以及教学专家做了一系列细致工作,形成了新的转专业政策。新政策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变化,其中包括:不再设立转专业报名限制;允许填报多个学院和专业;允许学生有多次转专业机会;加强对学生转专业的引导工作。

大二结束的时候,廖崴几乎所有科目一路挂红,已经到了退学的边缘,新的转专业制度给他打开了另一扇梦想之门。

校长柯炳生一直在关注着这个特殊学生的成长,多次通过教务部门了解廖崴的情况,教务部门也多次与廖崴及家长沟通协调。新的转专业制度出台后,有关老师跟廖崴进行了深入谈话,老师们建议说:“退学太可惜了,最好转个专业,可以考虑从大一重新读起,学业上也没有压力,心里也会没有阴影。”

“好多老师都找我谈了话,也找了我的家长交流”,回想起那段难堪的时光,廖崴的眉头稍蹙。

后来,廖崴接受了“转专业”的建议。2011年9月18日,他从理学院2009级化学093班转入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11级信电111班。

仍然对儿子放不下心的母亲,再一次来到学校开始了新一轮的“陪读”生活。

新的专业,新的生活,似乎让廖崴彻底告别了过去,让经历了两年“混沌”的他也逐渐开始“懂事”,终于“顿悟”了!

“觉得再那样下去,自己都有点瞧不起自己了”,廖崴开始有了反思,“既然老师和家长为我做出了那么多努力,我也不能让他们的付出都给毁了”。

“每一个年轻人心里都有一个‘黑客梦’吧”,新的专业也让廖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自己成为网络世界里叱咤风云的的人物。”

在新的专业学习半年后,看到儿子的学习、生活都走上了正常轨道,母亲终于安心离开了。

这一次,“天生贪玩”的廖崴走出了网络游戏的泥沼。

2015年6月,在中国农业大学度过了6个春秋,廖崴终于顺利本科毕业。

未来

“自由转专业政策和老师对我的关心爱护拯救了我”,回想在中国农业大学生活学习的8年时光,廖崴坦言:“因为自己的原因,在即将面临人生崩溃边缘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把我的人生轨迹重新拉了回来!”

“我现在的梦想,没有以前那么强烈”,2016年岁末,坐在记者对面的廖崴朝气蓬勃,脸上已经多了几分成熟。此时,他已考上中国农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他少了些“稚气”,少了些“轻狂”,坚定的言语中却珍惜着一切。

“第一,尽量掌握自己的兴趣爱好;第二,多交朋友。”这8年时光,也让廖崴有了这样希望与学弟、学妹“引以为戒”的“亲身感受”:“如果你不能和的周围的人交流好,你就会很空虚,很难过,如果你又对学习没有兴趣,不能自觉地学习,就会很容易误入歧途。”

“当你融入到同学们中去,他们会邀请你一起活动,一些学习,你就会变得充实。”

“学校不仅‘拯救’了我,还教会了我很多东西。让我在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都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蜕变!”廖崴说:“15岁以后的我,一直到未来,我对中国农大都会怀有感恩的心!”

廖崴的心里,还一直感激着一个人。

“校长比以前老了些,8年前的校长很年轻,很帅气”,2016年岁末,廖崴与校长柯炳生又一次交谈,这一次廖崴感觉自己没有辜负校长的“白发”和期望,“其实不只是对我,同学们都感觉到校长和学校领导们对学生都非常关心。”

2016年8月,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里,又一批新同学的大学生活正式开始。

校长柯炳生在欢迎新同学的讲话中,又一次向大家介绍了“转专业”,他说,学校坚信这样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学其所长、学其所爱,是因材施教的要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更是以生为本的基本体现。

而这项政策自2011年实行以来,每年有10%-15%的学生转换了专业,转到了自己最喜欢学的或者比较喜欢学的专业。自由转专业政策意味着,在中国农大,每个同学,都能够学到最好的专业!

……

时光回到8年前,廖崴坐在体育馆里,校长正在讲着话——

“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双隐形的翅膀,将带着你们在成长成才的旅程中飞翔,带着你们飞向成功,飞向幸福,飞向辉煌。”

廖崴感觉自己很幸运,用了8年时光,在中国农业大学,他找到了那双隐形的翅膀……(何志勇)

科学网 2017年3月1日报道

责任编辑:何志勇
分享到: 更多
标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