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把论文写在贫困地区的大地上

新华社 2017年09月20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记者 施雨岑)“听了农大的专家、教授现场培训后,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科技’!”已经从事多年冬桃种植、自觉技术很先进的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木场乡木场村村民杨东卫兴奋地说。

在村民眼中,冬桃是他们摆脱贫困的希望之一。但是,这里的冬桃存在果实品相差、甜度和水分不足等问题,成为村民增产增收的“拦路虎”。

2016年,“中国农业大学镇康科技小院”在这里落地生根,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后王红叶、博士尹宇龙作为木场乡科技小院驻站研究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当地农技员和农民一道开展农业技术示范推广,面对面开展生产培训,手把手进行技术服务,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得到了及时的技术指导,冬桃质量不断提升。

这个科技小院,只是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以学科特长助力脱贫的行动之一。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总体部署中,中国农业大学结合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多次专题研究相关工作,学校领导带头进村入户调研,组织基层支部、广大教工和学生党员,结合学科特色和师资优势,精准发力,把论文写在贫困地区的大地上。

“数代农大人情系乡土,忧患苍生,为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温饱和富庶之梦不遗余力,这种与祖国和人民保持着最紧密的血肉联系的传统,在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助力脱贫攻坚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升华。”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姜沛民说。

据介绍,自2003年开始,中国农业大学师生连续15年利用寒暑假开展期末集中组织生活,在深入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探索形成了党支部带团支部、教师带学生、研究生带本科生的三级三合联动模式,以“扶贫+实践+育人”形式助力脱贫攻坚。

由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培育的“农大3号”“农大5号”等节粮蛋鸡,具有吃得少、产蛋多、收益高等特点,被誉为“脱贫致富鸡”。学校毫不犹豫地将这些高科技研发铸成的“脱贫利器”推广到河北涞源、贵州毕节、内蒙古赤峰、云南勐腊等地,通过帮扶农户、技术指导企业+农户等方式,近年来每年推广近亿只,带动了1万多户农户脱贫。

为了团结更多更大的脱贫力量,2016年,中国农业大学还发起了“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联合全国50多家涉农高校,以“走进乡土乡村,助力精准扶贫”为主题,扎根国家级贫困县,助力脱贫攻坚工程,积极搭建和固化“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平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新华社2017年9月20日报道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更多
标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