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高远 行有自信——校长孙其信在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17年09月07日 浏览次数:

志存高远  行有自信

在2017年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孙其信

2017年9月6日

各位老师、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代表中国农业大学,也代表因公务不在学校的党委书记姜沛民同志,向新加入学校的来自全国31个省市、26个民族的2913名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

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2017年的9月6日又是中国农业大学最美丽的一天。因为我们有这样满怀期望的、充满未来梦想的一批学子决定来到这所学校,完成你们的梦想之旅。

你们中间,有来自刚刚发生地震的九寨沟的农建172班的寇子谦同学,他很勇敢,我想传达对他家庭的问候,请他的家长放心,孩子在这里一定会度过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来自湖北十堰市的农学172班的李隆睿同学,在高考结束以后,他在母亲的指导下,深入农村调研,撰写了《关于六谷村精准扶贫的调查报告》,我看了这篇报告,写得实、写得好,我很高兴能有这样的同学,还未迈入校门就已经在传播、弘扬中国农业大学“解民生之多艰”的大学文化和大学情怀。还有分别来自湖南的郑禧腾和来自北京的周栀子同学,他们是今年2913名新生中年龄最小的两位同学,只有15岁,向他们表示欢迎。还有来自边疆的少数民族同学,昨天我在迎新的现场遇到了来自西藏林芝地区的索木卓嘎同学,虽然家中遭遇了很多不幸,但是她很坚强,坐了40多小时的火车来学校报到。也请她的家长放心,学校一定会全力以赴帮助她顺利完成学业。

看到同学们满怀希望的表情,我感到特别紧张。

第一,因为我和你们一样是新生,只不过比你们早报到了一个半月。之前我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作,现在又回到母校中国农业大学工作。六年半之前,我也是这所学校的一位老师。六年半之后我站在这里,以校长的身份向同学们致辞,我感到特别紧张。

第二,紧张是因为我和你们一样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担忧和顾虑;紧张是因为我们新一代的青年学子,胸怀梦想,追求远大,作为校长、作为学校的老师,我们感到压力很大,能让你们圆梦大学,这是每一位大学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

第三,紧张还因为我刚来学校,不知道讲点什么。好在刚刚我们的新同学代表唐诗叶同学,家长代表屠焰研究员,中学校长代表韩向河老师,在校生代表张洋中正同学以及教师代表彩万志老师都向你们表达了祝福。

大学是什么?什么是大学教育?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应该怎样迎接新的大学生活?4年或(动物医学专业的)5年毕业之后,你们准备以什么状态,来迎接你们新的征程和挑战?你们会以什么样的本领、什么样的修养、什么样的理想走进你们人生的下一站?我想,同学们可能在报到的路上和入学的一两天里已经开始思考这个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青年学子有很多重要的讲话,他讲:“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总书记说:“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总书记还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是总书记对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子提出的重大的、高标准的要求。

朱熹曾说过:大学“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中国文化一向是高度重视教育的文化,孔子、孟子、墨子都对教育赋予了重大职责,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立德树人。美国学者写的《What is Education》一书中提到: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是一种促进文化传播的社会活动,其目标是让受教育者的性格和精神福祉产生持久的好转变化,而且间接地,让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发生好的变化,最终延伸至整个世界。

教育是会让人发生变化的,这个变化不是身高增加了几寸,体重增长了几斤,是通过教育让人的修养、理想、品德得到本质的提升。通过你们的提升传播到整个社会,甚至影响到整个世界。

《21世纪的大学》这本书中有一句话,我想送给大家: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为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做准备,而是要为他们的最后一份工作做准备。我理解,人生要经历很多变化,很多挑战。现代社会,机会与挑战并存。如果大家抱着大学教育是为毕业以后找到一份工作就满足的态度,你的大学生活可能不是十分精彩的,也不是十分完美的。你们要为一生之中的最后一份工作做好担当和准备。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加工厂,不仅仅是知识的守望者,也是价值观、传统和社会文化的守护神。

在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有成千上万种的社会组织,有一些组织经历几十年就消失了,有一些经历一百年就消失了,但是有一种组织经历上千年不但没有消失,而且更加显现对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这就是教育。教育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培养一代一代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的保证。作为中国农业大学2017级新生,请你们做好准备,不仅仅为毕业之后找到工作,而应该怀抱更大理想。国家的理想,民族的未来,都将成为未来教育和受教育者共同奋斗的目标。所以基于这样一个对大学和大学教育的定位和判断,在今天的开学典礼上,我想送给同学们八个字,作为我们共同奋斗的期待,这八个字就是“志存高远,行有自信”。

中华文化有非常灿烂的文化内涵,唐代曾有“取法于上,得乎其中;取法于中,得乎其下”。《韩非子》中提到:“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张载曾说:“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墨子曾讲:“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作为现代教育,立高远的志向是我们人生迈出成功一步必须的基础和保障。每一位同学都满怀梦想,满怀志向,选择进行你的大学教育,立一个远大的志向,是我们人生能走得多远,事业能发展得多高的基础。

“志存高远”首先要有“德”,这种德包括国家情怀和民族情怀,包括我们校训中“解民生之多艰”的担当,还包括作为个体的人的处世哲学,以及对待困难和挫折的心态,都应该成为同学们立志要修养提升的“志”的核心内容。立高远的“志”,需要修炼过硬的本领,就像彩万志老师讲到的要“下力气”和“修才气”。这个“志”更包含对文化的理解,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入自己血液中,内化为心态和修养。这个“志”也包含现代的、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国际视野。在今天的中国,当代的大学生如果只知道中国自己的事情,而不了解世界发展的趋势,这就无法成为高远的“志”。同学们都知道,在厦门刚刚举办了由习总书记亲自主持的金砖国家会议,今年在北京由总书记倡导召开了“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国经济的发展离开了世界视野,也会遇到更多困难。所以,志存高远,是给同学们的第一点希望。

第二句话是“行有自信”。明代王阳明先生曾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很赞赏最后十个字。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就要去实现它、实践它。怎样实现和实践呢?就要有行动。王阳明的哲学是“知行合一”。

中国的文化讲哲学的辩证关系讲得非常精辟。我们注意到有一些同学,虽然具有远大的志向,但是没有实现远大志向的毅力和决心,最终半途而废,一事无成。知道是行动的开始,你只有知道了自己的远大目标,才是你未来事业和理想的开始。只有行动并取得了结果,才是“知之成”。希望同学们要用自己的实践,要用自己的汗水,要用自己的努力来践行远大的理想。

要走好这条路,我们还需要有一种基本的品格——要有自信。所有成功的人,都是具有强烈自信的人,缺少自信的人,是无大志。中国人讲“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不管我们身处何种顺境和逆境,当我们拥有了充分自信的时候,是最美丽的时候;当我们拥有充分自信的人生,是最美丽的人生。所以龚自珍有言“勇于自信故英绝,胜彼优孟俯仰为”,这说明自信对人生多么重要,多么宝贵。

什么叫自信呢?大英词典里面讲,自信就是Belive that one is right on something or that one is able to do something.要有这样一种气魄,有这样一种信念,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够坚强的迈过这个困难,最终实现事业一片光明。这是我作为新来的校长,给2017级同学们提出的又一点希望。

我相信,在我们中国农业大学这样一所具有112年历史的古老学府中,大家一定能够实现你们的梦想,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与新一代的青年学子、与中国农业大学历史定位相符的伟大历史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新闻中心
分享到: 更多
标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