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旧版回顾

【记者手记】道路曲折 光明可期

人民政协报 2018年07月15日 报道 浏览次数:

记者连续跟踪河南省辉县市川中社区大学近4年时间,在过去的一年里,川中社区大学教师们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的带领下,将川中的实践探索故事不断传播,他们到北京、南京、成都等多地学前教育大会上交流分享,乡村教育实验的“川中模式”已然形成。


作为第三只眼,我一直在观察孙庆忠这个“观察者”,更确切地说是这个“引领者”兼“陪伴者”、“记录者”的行动和内心。

他是万千大学教授中的一员,他做着普通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工作,但他又是一位“不寻常”的教授。他的课堂不仅在教室,还在广袤的田野;他的科研成果不只写在核心期刊,还扎根社会大课堂,从实践中取材立论,在实践中探索验证,他用“爱”和“启蒙”创造了一个几近“海市蜃楼”般的乡村教育桃花源。

4年来,他引领川中幼儿园这群乡村教师,一步一步走上了乡村教育的实验“高地”。他们开创的乡村社区大学———这种不为多见的教育模式,从学前教育的角度来看,它通过“上游干预”为孩子创置了和谐的家庭环境;从成人学习的角度视之,其宗旨是“系统干预”,一方面作为义工团队的幼儿教师,在这种特殊的乡土教育中开掘自身的潜能,重新发现自我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另一方面,作为学员的农民,也因沉浸在绘画、书法、剪纸与舞蹈的世界里,而成了艺术的使者。他们的生命被点燃,重新开出了姹然的鲜花。

每次随行,都能感受到这些生命之间互动带来的感动,比如,第一次到川中,就听到自军夫妇请求把自己唯一的儿子交给孙庆忠抚养教育,我惊诧于他们对一个外乡人的信任;第一次参加社大庆典,就看到60多岁、不认字的王合月、秦移英在台上表演自如,被孙庆忠点评时,她们脸上恣意地绽放笑容,我惊诧于这些年迈的生命焕发的盎然生机。

这样的感情表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每次看到这些场面,我脑子里总会出现一个词———“溢情”,那么这些情感的支点源于哪里?当然源于支撑社区大学开展的这个群体——孙庆忠和“文艳们”。

虽认知粗浅,但我隐约感觉,孙庆忠带领川中人所进行的“川中乡村教育实验”,与几十年前陶行知、晏阳初所开展的乡村教育实验、平民教育运动异曲同工。

放下探索、实践背后的宏大背景与意义不说,我能直接感知的是两辈人怀着圣徒一样的虔诚、激情、纯洁和献身精神投身教育、改造社会的赤子之心和知识分子的情怀。

北京大学鲁白教授在《知识分子》公众号的发刊词中写道,知识分子具有一些共同的精神特质:他们的思维方式具有批判性、前瞻性;他们具有深刻的社会意识,极具社会责任感;他们是社会的良心,敢说话、说真话,诚信为人;他们追求真理,但尊重不同意见;他们具有启蒙意识,关心人类文化价值,关注广泛人类知识。

拿来对照,这五条,孙庆忠每条都符合。尤其最后一条,注重知识启蒙、情感启蒙、探索启蒙,是他这几年探索实践的核心价值和意义。

寻找孙庆忠引领“文艳们”继而打开乡亲们内心的启蒙“钥匙”,我觉得“爱”是让他们彼此生命同频的灵魂。他以宗教般的虔诚歌颂爱、实践爱、创造爱,他用自有的对生活和生命的“爱的表达”方式,启蒙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埋头劳作和教学的乡亲和老师们,唤醒了不同生命个体之间广泛的社会心理认同,让老师们重拾他们作为乡村知识分子的公共意识,在“布道”乡村文明的同时,开始自觉寻求专业化发展,让村民们回归内心,融入生活,回归乡土,从而生成其生命智慧。

如今,在川中,听蟋蟀和鸣、雁阵惊空,声声能唤起至情的感动;见花开花谢、水流无情,处处跃动着生命的企望。

在川中这样一个偏僻的乡村教育场域中,孙庆忠和川中老师们不断迂回、穿越并改造着固有的教育体制、学校结构、社区关系,不断地突破边界,在封闭的结构里联结环境,超越传统,创造奇迹,探索着乡村教育中隐藏的多样性与可能性。这对于乡村教育、乡村人与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乡亲们走向舞台到“文艳们”走向“讲坛”,可以看到,启蒙的效果已经初现,应该说,这条道路尽管曲折,但光明可期。

 《》人民政协报》2018年7月11日第9版报道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更多
标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