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旧版回顾

乡村振兴中的青春实践

中国科学报 2018年07月19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报告结束后,营员们把孙庆忠教授包围。中国农大供图

乡村振兴的中国方案需要由中国青年来书写,他们的智慧与实践将凝聚成中国农村改革的新动力。

本报记者 王方

“希望青年学子通过参加乡村振兴夏令营,真正找到乡村研究的感觉,体验乡村研究的感受,收获乡村研究的感动,积累乡村研究的感悟,并最终建立起深厚的乡村研究的感情和激情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教授在日前举行的2018年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夏令营上说道。

来自全国30所高校的50名大学生参加了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主办的夏令营,此次活动的主旨是乡村振兴。

回归夏令营的本意

在叶敬忠的构想里,乡村振兴夏令营应该回归大学的本真,回归夏令营的本意。“为了一种真正的兴趣与理想,使新时代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乡村社会研究的魅力和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从而成长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人才。”他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在开营式上,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东军致辞道,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不仅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张东军希望,通过夏令营激发莘莘学子投身乡村振兴研究与行动的兴趣和动力,并寄语营员:“乡村振兴的中国方案需要由中国青年来书写,你们的智慧与实践将凝聚成中国农村改革的新动力。”

乡村振兴夏令营首先为营员们准备了知识“大餐”。清华大学教授沈原带来了《新乡建:清华社会学系的张家口实验》的报告,分享了清华社会学系以张家口地区为据点开展“新乡建”的五年实践。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任大鹏剖析了“法律视角的农业农村问题”,孙庆忠分享了“田野工作与促进生命变革的乡村研究”等。

“乡村重建自古有之,从张謇的‘村落主义’到民国时期的‘乡建三杰’,无不体现出知识分子改造农村的愿望与期盼。而沈原老师则分析了中国发展的新形势,依托大学生村官推动当代新乡建。新乡建的经验与教训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体会与感悟,使我们对农村振兴的困难险阻有了新的了解。”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营员傅凡说。

青岛理工大学的赵子衡表达了自己的学习思考:“聆听过报告后,浮现眼前的只有四个字——‘农民主体’。在这个特殊的转型时期,乡村振兴应该发挥其‘农民主体’的优势,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上要解放思想、敢于突破。”

小农扶贫的田野调研

叶敬忠介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长期从事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基层党组织研究,在乡村振兴的相关领域保持了长期的研究传统,因此,必须在国家的重大战略中发挥作用,争取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领军队伍,为此已经部署了“乡村振兴四个系列”行动,即系列研究、系列试验、系列研讨和系列培训。此次大学生乡村振兴夏令营是该院系列培训活动之一。

该学院多年来开展了大量乡村扶贫和乡村振兴试验,如河北省易县的“巢状市场小农扶贫”试验基地、云南省勐腊县的“河边村扶贫试验”基地等。在理论学习交流后,营员们前往易县桑岗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开展团队研究。

叶敬忠告诉记者,“巢状市场”强调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联结,他们就像“鸟巢”一样,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紧紧团结,享有共同的“价值观”。自2010年来,易县一直实践着基于小农户生产、直接对接城市固定消费者的扶贫方式。

“我们要放弃那种‘大规模、大产业’的思维,坚持以农户为主,通过保护传统的耕作方式,让一家一户的小农有更多生存空间,实现精准、稳定和可持续的脱贫结果。”他说。

如今在北京,易县的鸡鸭猪羊、瓜果板栗等产品通过8个派送点送到400户城市家庭的餐桌上。

前往调研的营员刘坤认为,“桑岗村的成功也给我国目前的扶贫事业提供了更多可能,它启示我们主流的产业扶贫、规模农业、机械化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尤其是一些资源稀缺、土地面积狭小、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偏僻山区。”返京后,营员们将此行的收获归纳整理,并作汇报交流。

叶敬忠表示,此次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夏令营是首届,以后还将持续进行。张东军则相信,该活动不仅是一个学术交流与实践对话的重要平台和纽带,也必将推动人文与发展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

《中国科学报》2018年7月18日第5版报道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更多
标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