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旧版回顾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寄语2018级研究生:勇做新时代创新排头兵

人民网 2018年09月09日 报道 浏览次数:

 

2018级全体研究生新同学: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迎来了3431名研究生新同学,首先我代表学校向你们加入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队伍表示热烈的欢迎。

大家都知道,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过去40年间,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科技事业也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在上午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我向你们的学弟学妹们分享了“为什么要读大学”的几点思考。在此,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在这个科学技术正在发生革命性、颠覆性变化的时代,为什么读研究生,研究生应该有什么样的追求?

40年前,在中国大地轰轰烈烈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1978年3月国家召开了“文革”后首次全国科学大会,向广大知识分子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曾说:科学的春天到来了。40年来,中国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但是今年突如其来的中美经贸摩擦,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月28日召开的全国两院院士大会上讲:“当前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回顾40年前的全国科学大会,深刻领会总书记向科技界提出的重大要求,我们意识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事业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

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是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也是必须担当的历史使命。因此,在为什么读研究生这个问题上,我想应当包含这样几层内涵: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坚定自信的创新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院院士大会重要讲话中谈到:“我们的很多院士都有‘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家们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接下来,我想与大家分享几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大师故事。

中国爆炸力学专家林俊德院士,很多人不一定知道他,也不熟悉他。从1960年到去世的2012年,他一直坚守在新疆某核爆试验基地。从新中国第一次核试爆开始,他参与了历次核试验的全过程。在试爆第一颗氢弹的时候,为了测试一种可以在低温下记录放射性的仪器,他亲自抱着仪器爬上3000米的高峰,在山上守了整整一夜来检测仪器的稳定性。50多年来,林先生把自己的生命和智慧全部奉献给了中国国防科技事业。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1958年开始就一直从事核潜艇研究。1970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艘核潜艇,1974年第一艘核潜艇正式装备人民解放军。后来,他又参与了我国核潜艇的深潜试验。因为从事国防科技工作,他30年没有回家,父亲去世时他也没有在身边。1988年,回家见到93岁母亲的时候,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样的爱国奋斗奉献精神,在一般人眼里可能是无法想象的。但正是这样一批有着强烈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的先辈们,挺起了中华民族科技创新和国家振兴的脊梁。

我们中国农业大学有一位教授,被《人民日报》称为“扛棍棒”的教授,就是著名小麦遗传育种专家蔡旭院士,他的铜像就矗立在西校区农学楼的前面。1948年他从美国留学归国,开启了毕生从事的小麦遗传育种研究。1958年“大跃进”时期,四川、河南等地出现了小麦亩产过万斤的浮夸现象,他坚持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因此受到了批斗。“文革”期间,中国农业大学搬迁到河北涿州办学,蔡旭院士没有放弃科学事业,在涿州开辟了一片新的试验田,夜以继日地开展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有一年小麦刚刚出苗,当地造反派说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毒苗,把麦苗全部铲除。蔡旭院士在造反派离开以后,打着手电筒连夜在地里寻找和收集被铲掉的麦苗。正是这样一种对科学真理的自觉坚守、对科学事业的坚定追求,成就了以蔡旭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辉煌成就和卓越人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空前激烈。梳理中国哪些领域存在“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其实不仅在电子信息领域,农业科技领域也存在着不少“卡脖子”的瓶颈问题。如果五年、十年以后,这一状况没有根本性转变,国家的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都会面临严峻挑战。新时代的研究生,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得一个学位,必须有更高的追求,要勇做新时代创新排头兵。在此,我向同学们提四点希望:

第一,要坚定创新自信。要坚定创新自信和能力自信,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干别人认为是天方夜谭的事,追求创新、追求卓越,苦练扎实内功、引领创新之先。

第二,要追求原始创新。研究生阶段是最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黄金年华,大家不能满足于跟踪模仿,要在独创独有上下工夫,敢为天下先,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为改变中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要敢于质疑求真。南宋学者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学者陈献章认为:“前辈学者为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质疑批判是基本的科学精神,没有质疑批判,就没有原始创新。重大的创新成果都是在质疑批判、超越前人的基础上获得的。大胆进行质疑和批判,就要敢于挑战权威,敢入无人之境,以创造性的方式对新问题、新发现提出新解释,做出新判断,构建新理论。

第四,要砥砺家国情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今中国科技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我们要弘扬老一代知识分子爱国奉献、敢于担当的光荣传统,勇担民族大任,不辱时代使命,自觉把创新梦想融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中。无论是从事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应当更加关注国家发展未来,更加关注世界学术前沿,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源头活水。

同学们,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希望你们志存高远,敢于担当,不畏艰辛,不懈探索,勇做新时代创新排头兵,为学校创建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人民网2018年9月9日报道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更多
标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