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大国三农”:国家发展与乡村传播 第三届“三农”传播高端论坛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年10月28日 报道 浏览次数: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 钟义见/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钟义见 通讯员 张英健 马若书)10月26—27日,全球修辞学会、国家传播学会、农村话语研究会主办,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共同承办的第三届“三农”传播高端论坛在京举行。90余位专家学者从新背景、新问题、新方案等角度,围绕大会主题“‘大国三农’:国家发展与乡村传播”展开研讨与交流。

“三农”传播的发展关系到每一个中国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尤其今年,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传播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

中国农业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宁秋娅致辞。本网记者 钟义见/摄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宁秋娅指出,“三农”传播是蕴含着无穷魅力的领域,中国“三农”传播研究根植于深厚中国制度和文化土壤,立足中国国情农情,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背景下,“三农”传播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形势,肩负着更大的使命,也承载着更多的意义。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三农”问题始终都是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三农”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实现大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球修辞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汝东教授致辞。本网记者 钟义见/摄

全球修辞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汝东教授认为,“三农”是国之邦本,“三农”传播是国家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方面,也是国家动员、国家建设和发展繁荣得以成功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发展“三农”传播不仅能引领学术理论和促进社会传播实践的发展,切合新时代国家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建构中国乡村话语学、助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高钢教授致辞。本网记者 钟义见/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高钢教授从传播学视角,希望学界同仁和业界同仁,调集整个社会的力量,能够为中国“三农”传播体系建设做出更有创新性的工作。他认为,今天信息传播的外延和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仅是一般的服务信息的提供,更是加入了社会结构。如何开辟全体人民信息的观察力、描述力、分析力,动员全体人民的智慧,在提供信息框架和智力框架下为整个社会的进步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传播体系,是需要学者们用智慧和决心来完成的任务。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副总编辑黄霞致辞。本网记者 钟义见/摄

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副总编辑黄霞表示,“三农”传播不仅可以为农民传递“三农”政策信息、实用技术,为农产品销售牵线搭桥,也为城里人带来了乡思和乡愁。我们需要融合发展,时刻坚守媒体的初心,让“三农”宣传的声音更响亮、美丽乡村的传播更久远。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新闻宣传处副处长赵经平致辞。本网记者钟义见/摄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新闻宣传处副处长赵经平认为,农业新闻面临着三个主要矛盾:一是行业性和社会性的矛盾,行业内部的新闻难以引起社会关注;二是正面宣传和负面报道的矛盾,把正面宣传做的让人爱看爱听是个难点;三是政府表达和社会阶层间的矛盾,社会治理领域的报道难以让社会公众真正的接受认可。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秀梅致辞。本网记者 钟义见/摄

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秀梅认为,“三农”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既是生产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宏观经济社会政策取向,也在于中国国情及历史传统。她表示,应以跨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求解、探索和治理。通过深刻广泛的参与探讨,为“三农”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更多的理论智慧和实践动力,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创新贡献更大的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媒体传播系李红艳教授作主题发言。本网记者 钟义见/摄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李红艳教授通过长期的跟踪调研,发现乡村传播研究有着不能忽视的复杂性问题。她认为,扶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社会运动,这会对重构城乡社会关系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王琴教授作主题发言。本网记者 钟义见/摄

中国传媒大学王琴教授则从性别视角阐述了三农传播中考察女性权利、考察女性和“三农”传播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周小普教授致辞。本网记者 钟义见/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周小普教授认为,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将人类学的知识和思想注入新闻,可以重新建构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关系的作用。她通过分享典型性的案例,指出这种新闻报道形式使得报道者能够和采访对象密切接触,可以亲身的体察他们的生活和想法,有益于习惯性思维的改变。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沈阳教授作主题发言。本网记者钟义见/摄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沈阳教授用大数据平台分析农业帐号的发布内容,结合短视频平台赋权农民的案例分享,指出细分化、专业化、生活化等特征是农业新媒体发展的方向,人工智能、大数据可以更好帮助城市反哺农村。他还认为,互联网下沉到农村市场,是“三农”传播发展的机遇。做好“三农”报道同时也要做好“三基”报道:放大基层声音、解决基层难题、满足基层关切。

农民日报总编室主任施维作主题发言。本网记者钟义见/摄

农民日报社总编室主任施维畅谈了《农民日报》的未来使命。她认为,加强联合更大主流舆论场中传播“三农”的声音,把更多优秀新闻报道和其他的媒体加强沟通联系,生产出的优秀新闻作品,一方面在自己渠道发声,另一方面要通过媒体强强联合,“三农”声音便可以传播到更多的角落。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媒体传播系安文军主持开幕式。本网记者 钟义见/摄

大会开幕式和主题发言由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安文军主持。他表示,中国农业大学“三农”传播论坛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保持新闻传播学者、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为形成中国农业传播的智库平台贡献力量。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本网记者 钟义见/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年10月28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