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做出一面南南合作的农业旗帜——专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

农民日报 2019年02月26日 报道 浏览次数:

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在坦桑尼亚Peapea村与村民座谈。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在联合国总部出席全球南南合作智库对话。 资料图

    人物介绍

    孙其信: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现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上任伊始,全力推动“一带一路”与新型南南合作工作,一年多来,学校与政府部门、联合国机构、国内外高校和智库建立了广泛而良好的合作关系,陆续在高端智库、政策对话、人才培养和海外示范等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

    本报记者 白锋哲 吕珂昕 王可依

    2019年3月,联合国南南合作高级别会议将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并将形成进一步促进全球南南合作发展的成果文件。此会是继197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首个推动南南合作全球框架后在南南合作领域的又一重大全球举措,也是我国落实十九大精神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

    刚刚过去的2018年,中国在全球农业南南合作领域扮演了愈发关键的角色,通过创新合作模式、发起区域倡议,持续推进概念框架走向务实,重塑已有的全球发展图景。中国农业大学利用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种资源和学科优势,基于其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长期工作的基础,致力于在农业领域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型南南合作的落实。

    从全球搭建联系到重点国家布局,从制度建设到海外实地探索,从科学研究到教学实践,从个别尝试到引领全国农科院校集体“走出去”,中国农业大学近年来在新型南南农业合作、一带一路农业合作领域踏出了坚实的步伐。那么,中国农业大学为“一带一路”南南农业合作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什么成果?具有何种优势?近日,本报专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

    一流农业高校须服务国家大外交

    记者:据了解,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在国际发展合作、南南合作、一带一路等领域的工作在国际和国内都获得了较高的能见度。请您系统地给大家介绍一下。

    孙其信:新时期一流农业大学建设需关注新型国际化工作,这个“新”体现在不仅要关注原来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南北合作,也要关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南合作,不仅要关注原有的校际师生互派互访,更要关注深入的共商、共建、共学等方面,合作的深度和维度大幅度提升。中国农业大学一直以来都将与发展中国家南南农业合作工作作为学校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明确提出其国际化战略不应仅仅局限于与发达国家的交流,更应该积极进取,走进发展中国家支持国家的大的宏观战略落地。

    落实中央“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促进新型南南合作工作是中国农业大学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中国农业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2017年12月,基于过去十多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洲国家合作的基础,中国农业大学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同时成立了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和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成为了国内首家聚焦全球农业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乡村和农业发展以及新型南南农业合作的实体性机构。

    2018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与包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中国40所农林院校及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农业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等“一带一路”沿线30所院校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在学校“两院、一联盟”的全球布局之下,我们按照国家外交战略的布局,在非洲、中亚、东南亚、中东欧和太平洋地区选择了11个重点国家,按照基础分类建设农业发展示范基地、农业技术示范园区以及农业合作研究中心等;为了推动农业“走出去”,我们推动建立了“一带一路农业企业合作联盟”、“一带一路动物科技创新联盟”等,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进行尝试。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在2018年年底我们也陆续推出了研究生、本科生走向世界一流高校和一带一路国家合作高校“出海深度学习”的重大举措。

    可以说,2018这一年是硕果累累、积极发挥作用的一年。中国农业大学基本完成了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和南南农业合作领域从面到线到点的全面布局和深度落实等方面的工作。

    记者:据悉,2019年3月联合国南南合作高级别会议在即,中国农业大学在过去一年里做出了许多高层次农业外交的尝试,在国际上赢得很高的评价,请您更详细地给大家介绍一下?

    孙其信:我校一带一路/南南农业合作方面的工作获得了国家相关部委和联合国等诸多国际机构的支持。目前,我校已与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UNOSSC)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我们也与联合国粮农三机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等多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形成战略和实践支撑。我校在南南合作政策建议、南南合作人才培养、南南合作实践探索等方面都分别获得了农业农村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全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等多个优秀奖励。

    去年8月,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召开之际,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和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联合发起了“非洲农业青年领袖计划”,通过量身打造多种培训和实地考察项目,拓展非洲农业发展青年领袖的全球视野,提高他们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南南合作等领域的理解和贡献。

    去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一带一路/南南农业合作学院携手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布《南南合作评估框架及其在中坦合作中的应用》报告,总结了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倡导和实践的新型南南合作的要素,联合国秘书长南南合作特使兼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主任Chediek先生给予高度赞赏。

    去年11月,我校发起的中坦千户万亩玉米增产示范工程项目成功入选在联合国总部开幕的全球南南发展博览会南南合作接触实践案例。

    目前,我们也正在筹划2019年联合国南南合作高级别会议的相关边会,并与多家合作伙伴一起在国际上发出更强的中国声音,与国际社会分享更多的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减贫和工业化等领域的经验和故事。

    以高端智库建设推动南南农业合作

    记者:从2018年可圈可点的骄人业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在2017年12月4日,中国农业大学一带一路/南南农业合作学院揭牌成立。请问学院的成立是基于什么的背景考虑?

    孙其信:“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是中国农大直接领导下的校级综合平台,按照十九大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部署,打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领导人才推动计划,创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经验交流机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若干个充分体现中国农村发展经验,并能够为所在国农业提供示范的科技兴农示范园区,并利用中国农大的学科优势打造“一带一路”农业高端智库。

    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CISSCA)是继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承诺的“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之后,由农业院校发起、在农业和农村发展领域成立的一个旨在推动南南合作的新机制。学院围绕国家对外战略需要和国际发展需要两个场域,在农业和农村发展领域推动新型南南农业合作。

    两个学院的成立,是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学院主要有四大业务板块:第一,进行有关南南合作和国际发展合作领域,尤其涉及农业农村发展、减贫、公益和社会政策等领域的智库研究。第二,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对话和公众对话,引领这一领域的话题讨论。第三,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场域发起新型国际化人才培育,尤其是围绕一带一路和南南合作新型青年领袖人才的培养。第四,支持分类建设海外发展示范基地和中心,开展基于实践基础之上的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等务实合作探索。

    从“中德”到“中坦”的转型成长

    记者:成绩的取得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这些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开展了哪些国际发展研究及农业合作?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孙其信:中国农业大学一直以来都将与发展中国家南南农业合作工作作为学校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其国际合作不应仅仅局限于与发达国家的交流。

    这些年来,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和研究体系经历了一个不断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型和成长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成立的中德综合农业发展中心(CIAD)是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化发展工作的起源地,见证了中国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峥嵘岁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自CIAD时代开始,从设立国内第一个发展学院,到引领设立国内第一个农村发展教学项目,迄今已有近二三十年的时间,堪称国内从事发展研究与教学工作的鼻祖。

    在国际发展研究和教学方面,从时间轴上能够清晰地看到这种变迁。2007年,我们首次走向东部非洲和西部非洲,探索中国域外研究的可行性和路径;2008年,开设全国第一个全英文授课的国际留学生人才培养项目;2009年,出版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援助的著作《国际发展援助概论》;2010年,出版国内第一本系统比较中非发展与减贫的著作,在中国农业大学设立全国第一个“国际发展方向”本科人才培养班;2011年,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联合创建了第一个“村级减贫学习中心”;2012年,出版了全球第一本系统对比中非农业发展的英文著作;2013年,设立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CI?DRN),为政策、学术和实践搭建沟通的桥梁,国际发展方向本科生首次赴坦进行海外实习;2014年,在坦桑尼亚挂牌创建了海外首个研究、教学和实践综合性实习基地,建立中坦联合研究中心,与当地大学和地方政府建立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

    在过去近十年中,学校“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工作经历了由点到面、由个体研究到全面合作、由分散性活动到南南合作学院/一带一路合作学院制度化的发展,由一般性的交流合作到成为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不同阶段。

    引领“发展经验平行分享”

    记者:近些年来,中国农业大学“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工作具有哪些特点?

    孙其信:中国农业大学“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工作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培养了一系列人才,通过各种培训班、论坛,广泛传播了中国农业发展和减贫的经验。在非洲和太平洋地区实地示范了中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并同时为中国政府以及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农业发展政策建议。

    首先,学校启动了一系列带有引领性和创新性的活动,如出资150万元在坦桑尼亚建立了苏库因农业大学农业合作中心,出资100万元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建立了中特农业科技示范园,即将筹资在坦桑尼亚苏库因农业大学建立微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出资启动了“一带一路”南南合作青年农业领袖计划,招收大批来自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留学生。

    二是基于相关学院已有的工作,建立了南南农业合作学院/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学院,将学院定位成落实中央重大举措的校级平台,同时对相关工作进行系统规划。

    三是始终坚持中国农业发展经验平行转移的原则,秉持以发展中国家需求为导向,按照充分展示中国农业发展优势和中国农业发展核心经验为主要内容,将这一原则有机融汇在人才培养、政策研究以及实地示范中,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中国特点的受到广泛关注的农业合作形式。

    四是呈现出明显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包含了从国内到国际的学生培养,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从短期技术培训到高级专家访问,从在国内培训到走出去培训,从课堂讲授到实地示范,从农业技术到农业发展政策系统的综合的“一带一路”和南南合作体系,在国内涉及“一带一路”和南南合作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五是在非洲和太平洋地区开展的中国农业发展经验的实地示范。中国农业大学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进行了七年的中国农业发展经验实地示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该示范将中国政府通过“包村包户”形式促进农业发展的制度性经验与依靠农户自力更生通过提高玉米种植密度等耕作措施提高玉米产量的技术示范结合在一起,按照平行经验分享的原则开展工作,受到了包括美国、日本及联合国组织和坦桑尼亚农户的高度评价,在坦桑尼亚当地媒体均做过大量报道。中国驻坦桑尼亚前大使曾将此评价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做到了“上至总统下至农户”的合作方式。中国农业大学计划在南亚、中亚和中欧分别建立不同类型的、基于当地实际的新型的农业合作项目。

    记者:未来,中国农业大学在“一带一路”南南农业合作上有着什么的思路?

    孙其信:中国农业大学未来将在“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思路下,基于前期全球布局、重点建设的战略框架,在“两院一联盟”的总体支撑下,围绕11个重点海外基地提升我校在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新型国际化水平,继续推动农业和农村领域的南南合作,在知识供给、人才培养、经验示范和分享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的贡献。

《农民日报》2019年2月26日第4版报道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