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科技小院里的农业发展大智慧

科技日报 2019年05月31日 报道 浏览次数:

4月19日,河北曲周县王庄科技小院的学生去田里做实验。新华社记者 王晓摄

本报记者 华 凌

中国农业的绿色发展之路该如何走?

    针对这一问题,2009年起,中国农业大学开始探索在河北曲周开启科技小院。十年磨一剑,通过院士、教授和研究生在田间地头,与当地农民一起展开生动的实践,创建了一条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绿色路径。且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大教授扎根农村  燃起科技小院燎原之“火”

    场景一:2009年的一个晌午,曲周白寨乡地里。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晓林带着几个研究生赶了20多公里路到田间做调研,却没碰到一个农民,烈日暴晒下他们又饥又渴,方知原来农民习惯于早起干活早点收工。看来为了“堵”到农民,只有比他们起得更早脚板还得再勤些。

    这次调研的缘起还要从2007年说起,当时张福锁、李晓林、张宏彦等农大教授、专家,对河北曲周县两万亩优质小麦标准粮田项目精心指导,使每亩地小麦在产量、节水、省料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欣喜之余,他们发现科研成果仅仅停留在试验站,却并没让广大村民得到收益。为此,农大老师们决定要把科研成果夯实在田埂地里。

    为了深入农村,传播科技知识,在曲周县农业局支持下,农大师生在白寨乡政府对面一个荒废很久的小院“安营扎寨”。中国农大创办的全国第一家“科技小院”由此诞生。

    在大学做学问、带学生、发论文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轨迹,对李晓林来说已周而复始三十多载,似乎大学教授的日子就这样过下去,也蛮有成就感。然而,已然五十多岁的他,毅然决定扎根服务农村。

    “真到了田地里,才发现我们在课堂传授的种植方法在实践中并不大适用,这样怎么教学生以后指导农民种地!必须放下教授身段把自己变成农民,跟农民平起平坐交流,俯身大地才能找出解决农业绿色发展良方。”李晓林对科技日报记者感慨地说。

    深耕翻、精量播种、节水灌溉、咸淡混浇、测土配肥……师生们带动村民将十几项丰产技术应用在生产中,种出了“高产高效示范田”。这让周边村的村民羡慕不已,纷纷请求“科技小院”进驻。

    之后,吴文良、郝晋珉、王冲、江荣风、潘志华等越来越多的农大教授开始扎根曲周,科技小院如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在黑龙江、四川、贵州等地方蔓延,开创了一种“校地合作”的新型农村服务模式。

    大学生当上“村支书” 火热青春浇灌土地

    场景二:2012年春天,曲周王庄科技小院内。

    兴冲冲来报道的农大研究生黄志坚,一踏进院子就炸了毛。这里没暖气没食堂更没水洗澡,跟北京舒适的校园大相径庭,情绪激动的他跟老师吵了一架。

    李晓林耐心地给他做思想工作,并说“今后王庄都是你的天地”。慢慢地小黄才沉下心来,开始调整自己,并虚心地向进驻小院的师哥师姐学习。此后,他积极为村民办实事,为村里组织举办中秋晚会,渐渐获得了村民们的认可。2012年1月,他高票当选为王庄村党支部书记。

    翻开科技小院大学生的工作日志,青春洋溢的笔触令人感动。前衙科技小院“院长”农大研究生王晓奕这样写道:“2018年3月4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第一件事情就是取土工作圆满收官!看着同学们最后一次满载而归的喜悦和满足,我们心中也为他们而骄傲,这些时日同学们虽然辛苦,有的甚至腰背酸痛,但是依然坚持奋战,在田间地头奔波而努力着,这样的精神才是我们的曲周精神,这样的面貌才是我们科技小院研究生的面貌!农民与我学知识,我与农民学生活……”

    十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已形成惯例,研究生阶段要有一年时间从课堂走入田间,在农村实践中找到毕业论文的方向,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完成了从都市走进乡村,从对农村一片陌生到逐渐懂农村爱农民。

    大院士心系曲周  带动乡村绿色振兴

    场景三:2019年3月,河北曲周国际合作交流中心楼顶。

    荷兰首席农业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欧意玛凭栏眺望,不禁感慨地说:“这里变化太大了!以前这里还没有这栋实验楼,远处也没有那么多试验田。”“曲周农业以后还会变化更大!”陪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张福锁说。

    为实现作物高产、资源高效、环境友好的目标,中国农业大学的石元春和张福锁两位中科院院士,一直心系曲周农业发展,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粮食“增产高效”体系,探索农业绿色发展之路。

    2018年3月7日,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在线发表张福锁等团队在农业绿色发展领域取得的新成果——“与千百万农民一起实现绿色增产增效”。其关键创新之一就是创建以扎根农村的“科技小院”为核心、以覆盖全国的“科教专家网络、政府推广网络、校企合作网络”为平台,与千百万农民一起大面积推广应用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的新型技术应用模式。

    张福锁强调,“党和国家一直看重绿色发展,要真正将其实现落地,惠及百姓,作为科研人员就要做创新之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所以,我们提出在曲周这片土地上实现绿色发展示范区,首先须建立绿色全产业链,然后形成全域产业链,在人才的培养上更要形成全链条。在地域田地上打破条块分割,在学科上交叉相融,让绿色覆盖农村,为乡村经济注入活力”。

    记者了解到,过去10年里,在科技小院平台的带动下,共有1152名研究人员、6.5万名农业推广人员及13万农业相关企业人员和452个县的2090万农民,参与了这一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在此期间,共开展和组织了14000多个培训班、21000多个田间日活动、6000多场田间现场观摩会,发放33.7万份宣传册。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民传统观念和生产习惯的做法,不仅为中国农业的绿色发展树立了榜样,也为全球可持续集约化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范例。

《科技日报》2019年5月31日第4版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