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国际乡村振兴论坛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年05月09日 报道 浏览次数:

    会议全景图。会务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于翠杰)2019年5月6日—7日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主办的国际乡村振兴论坛在京举行。本次论坛以“乡村建设的国别政策与国别行动”为主题。据悉,该论坛是人文与发展学院开展的乡村振兴“系列研讨”的第十三次行动,来自荷兰、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巴西、日本、韩国、中国农业农村部、中国人民大学、浙江丽水学院等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北京和大连等地的新型农业经营者出席了本次论坛。开幕式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教授主持,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教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扬·杜威·范德普勒格(Jan Douwe van der Ploeg)教授分别致欢迎辞。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教授致开幕辞。会务方供图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教授在致辞中讲到,乡村振兴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进步,具有十分独特的关键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视,同时也是党和国家向全世界做出的郑重承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当前,中国的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减贫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国为国际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应当意识到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的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改善还面临较大困难和挑战。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党和政府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消除贫困,并同时启动乡村振兴计划,这是在新时代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因此,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举办此次论坛,就是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研讨中国今后如何更加有效的实现乡村振兴,我们应当向已经实现了乡村发展的国家学习经验,和他们的学者共同交流,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地实现中国乡村振兴的战略和方法。此外,他还谈到,中国农业大学是一所有情怀的大学,关心农民、关心农村、关心农业,在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领域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果。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教授主持开幕式。本网记者 于翠杰/摄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教授在讲话中对远道而来的国内外嘉宾表达了谢意。此外,他还向与会嘉宾简要介绍了人文与发展学院的一些情况以及本次论坛的背景。叶敬忠院长表示,在多年的探索与努力中,人文与发展学院在精准扶贫、农村留守人口、农业文化遗产、农政变迁等方面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他希望,本次国际论坛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还可以和与会者分享人文与发展学院的理想和理念。他表示,本次论坛旨在让全球行动者与政策建议者分享国际网络,巩固、扩大网络的同时,推进学者、行动者和政策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国内外的乡村发展。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扬·杜威·范德普勒格(Jan Douwe van der Ploeg)教授致辞。本网记者 于翠杰/摄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扬·杜威·范德普勒格(Jan Douwe van der Ploeg)教授讲到,乡村振兴能够加强农业的活力,同时解决历史遗留的农业问题也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世界有很多关于乡村振兴的经验,各国的经验可能不同,我们可以从差异中寻求共同点和相似性,做比较研究,这对各国的乡村振兴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他谈到,如果我们回顾一些重要的国际经验的话,就会了解到乡村振兴其实是一个多方参与多维多元的过程。他指出,乡村振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至少需要二十年或者更久的时间。他谈到,乡村振兴过程当中,农业角色如何被重新定义和组织的以及如何加强农业自身的活力和农业人口自身的活力很重要。如何通过农业和农村的振兴来加强中国的经济,中国有自己的模式。中国乡村振兴有自己的非常独特的特点,中国乡村振兴的模式对世界各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他表示,尤其在当今 “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动的背景下,中国的经验会很快从中国传向世界各国,中国的乡村振兴能够为我们全人类带来更大福祉。

  会议现场图,会务方供图

  本次论坛共设有“乡村振兴:制度设计与社会机制”“乡村振兴:理论脉络与政策基础”“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与行动创新”“小农户与大市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乡村振兴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平台的构建”6个主题,共有24位国内外嘉宾作精彩报告。每一环节报告完毕均有深入的的问题对话和思考。

闭幕式上,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叶敬忠教授、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扬·杜威·范德普勒格(Jan Douwe van der Ploeg)教授分别致闭幕辞。叶敬忠教授谈到,论坛虽然结束了,但是关于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的话题我们还要继续交流,希望本次参会嘉宾和参会人员能够集思广益,为未来如何更好的实现乡村振兴提出宝贵的建议。他还谈到,我们的世界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在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中涌现出了很多新鲜事物,也涌现出了很多新的组织形式,作为一名社会学者我们绝对不能无视这些新生事物,而是要积极接受新生事物并把他们纳入到我们的学术研究之中。同时,我们还应当要看到现实,走进现实并讲述好现实,做好实地调研,用新思想、新观点为时代发声。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扬·杜威·范德普勒格(Jan Douwe van der Ploeg)教授在闭幕辞中谈到,本次论坛涌现出许多新鲜的观点,使得本次论坛举办的意义更加凸显。本次论坛是一次分享宏观以及微观经验的盛会,也是一场很有收获的会议。总结大家分享的经验概括来说主要有三点:

  第一,乡村振兴的实践。乡村振兴的实践,不是从零开始的,不是从无到有,我们有很多的经验,当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积极的正面的,也有一些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但是失败的教训也能够为我们提供有意义的经验,能够为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未来的实践很重要,我们更要着眼长远。全球各地有很多新的机制探索、实践探索这些都可以被分享和推广。当然,各国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教训也值得我们学习,只要我们能够交流共享,所有的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就都能够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奠基石,在这些基础上我们最终会把乡村重塑打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第二,乡村振兴的理论。当前,乡村振兴的工作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有没有好的理论框架能够指导我们开辟解决问题新的路径,讲好乡村振兴的新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要想找到这样一个理论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要突破瓶颈尽快找到一个有效理论来指导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理论视角可以是多元的,我们要把不同的基础理论融合贯通好,打通这些理论,并且分析哪些理论更有用,哪些理论能和实践更好的结合。

  第三,乡村振兴的政策。中国在乡村振兴中的区域自治政策、新市场的融入政策和乡村振兴的创新政策能够帮助乡村的许多新生事物落地生根,也能够帮助农民解决很多问题,这些做法都值得推广。乡村振兴的制度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也需要不断的试验和试错。总之,在制度建构中既会出现新的问题,也会出现新的启示和意义。所以,在政策制定中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当务之重就是如何制定出好的政策,让市场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年5月8日报道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