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中国农大的“曲周故事”人物篇④ 教授与农民:绿叶对根的情义

河北日报 2019年06月25日 报道 浏览次数:

[人物名片]

王怀义:曲周县第四疃镇王庄村人,1973年至1981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88年至1992年曾在曲周实验站工作,2012年,在石元春院士支持下,建起中国农业大学王庄生物质燃料基地。

吕增银:曲周县白寨镇北油村人,2009年,中国农大在白寨镇设立科技小院后,他积极与农大师生接触,20亩承包地不断获得高产,被中国农大师生誉为最忠实的“农民朋友”。

记者 赵书华 乔宾娟

走在曲周的城乡原野,你不时被这里所呈现出的乡村振兴新气象所感染:整齐划一的田野、规划有序的园区、懂技术爱农业的新农民……这里不仅留下了中国农大扎根曲周科学为民的一处处踪迹,更留下了农大师生与曲周农民相濡以沫的一个个故事。

曲周县第四疃镇的张庄与王庄两村相距6公里,这也是46年前王怀义几乎每天要骑车奔走的路程。

1973年,时年34岁的王怀义任王庄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村里的一穷二白,他首先想到的是办企业。经过努力,一家小型橡胶厂办起来了。有一桩活计是为一家矿山生产机械配件,对方拿来一件样品说:“如果你能造出来这个,我们高价付款。”

没有图纸,如何把产品生产出来,这可难坏了王怀义。走投无路之际,他忽然想到,能否找正在张庄村改土治碱的农大老师们给设计一下?

这是王怀义第一次骑车到张庄去,在那里,他见到了石元春、辛德惠等几位老师,他们看上去都是三四十岁的样子。当他把自己的困难说出来时,老师们热情地说:“行,我们试试吧,三天后你来拿。”三天后,当他再次骑车来到张庄时,图纸已经设计好了。回到王庄,拿到机械设备上一试,相当成功。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对于农大老师的信任与尊敬在他的心中油然而生。

与农大老师渐渐熟识了,王怀义又提出了新的想法:

“你们能给张庄治碱,能不能也给王庄治治呢?王庄的地比张庄还碱呢!”老师们问他:“王庄想治碱,动力是什么?”从部队复员回来的王怀义拍着胸脯说:“我们要治碱,是希望为国家作贡献。”被他的诚心所打动,老师们说:“那就先改500亩试试。”

这年冬天,一场浩大的生态治理工程在王庄的盐碱地上开始了。开沟挖渠、排水压盐,农大老师管测量、放线,王庄群众负责实施,农大老师和村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

第二年春天,王庄群众惊喜地发现,昔日寸草不生的盐碱滩第一次出苗了。这之后,王庄的改土治碱范围从500亩扩大到3000亩。“冬天干,夏天干,一年干,两年干。”1980年,王庄向国家上缴粮食8万公斤;1981年,缴纳粮食13万公斤;1982年,缴纳粮食18万公斤。昔日“废壤”,变成了米粮川。

今年64岁的吕增银是白寨镇北油村人,身材不高,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曾在部队当兵6年。可能得益于那段当兵的经历,吕增银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种地也一样。

吕增银曾承包了20亩地,但无论怎么用心,产量总是偏低。“收入刨去浇地、施肥的成本,几乎留不下什么钱”,回忆之前的种地经历,吕增银叹了口气。

2009年春天,中国农大选择在北油村建设200亩示范田,并在白寨镇建立了科技小院。“农大免费把技术送咱家门口了,可得利用好!”得知消息,吕增银十分激动,却又有些怀疑。

为了验证农大高产高效技术的效果,他把其中的两亩地交给科技小院的学生曹国鑫种,而剩下的农田则由自己倾心耕种。

“多浇水多施肥,小麦长得肯定错不了”,抱着这个传统观念,吕增银“偷偷”在地里施了很多氮肥,水也比那两亩地多浇了一次。没想到几个月过去了,收获时一实测,他种的小麦亩产量竟比曹国鑫种的低100多斤。“施肥的时候不对,量也多,麦秆长高了,反倒引发倒伏,影响了产量。”曹国鑫耐心细致的讲解,让吕增银第一次有了“科学种地”的概念。

没事就到地里观察粮食长势;发现问题后及时向“老师”咨询;晚上还积极到大学生们开办的田间学校去听课……很快,吕增银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方法,小麦亩产一下从300公斤增长到了600多公斤。

北油村有3400多口人,村里的农民多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在小院师生的指导下,不仅吕增银的田地获得了高产,全村人的种植观念也都发生了变化:小麦种植密度减少了,种植时间以最恰当的时节为准;小麦以前浇水都在年后,现在则提到了年前;玉米、小麦施肥也都比之前量少、精准……“别看水肥种子用得少了,产量还高了。现在农民都外出打工了,但我在家一人种100亩收入也不低!有农大师生们做后盾,我干啥都有劲儿。”吕增银自豪地说。

在王怀义生活的王庄村,中国农大的影子无处不在:科技长廊、田间学校、测土配方工厂,农田里不仅家家户户实现了测土配方和水肥一体化管理,村民们哪怕是禾苗枯黄了一片叶,或者植株意外长高了一截,都会跑到村里的科技小院来询问。村里还成立了小麦专业合作社。“因为有了农大的帮助,我们这里才发展得这么好!”街头坐在小板凳上的老人笑眯眯地对记者说。

在王庄村外,有一座小小的工厂:中国农业大学王庄生物质燃料基地。王怀义说,这是2012年石元春院士为解决当地农民秸秆焚烧和冬季燃煤污染而设立的,由中国农大提供设备,王庄村负责生产经营。工厂运营一度出现资金紧张时,是石元春院士个人捐款20万元维持了它的运转。

多年来,中国农大老师一直关注着吕增银,而吕增银也始终与小院师生保持着联系。面对记者,吕增银指着手机中的通讯录说:“曹国鑫在小院住了6年,离开时已是博士了,如今他在广东工作;张福锁院士、李晓林教授,只要他们来曲周,我们总会找时间见上一面。有他们这些高科技人才做后盾,我心里面可踏实呢。”

《河北日报》2019年6月18日第3版报道

【专题】中央、地方媒体对我校扎根河北曲周46年服务乡村振兴先进事迹的报道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