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農大李曉林教授:科技小院與農民要「零距離、零時差」

文汇网 2019年09月10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顧大鵬)中國農大教授李曉林發微信約飯局,圍桌坐定自己卻滴酒不沾,「要間小院」的想法遲遲沒法推進。河北邯鄲曲周縣白寨鄉黨委書記高春梁激將說:「你喝一杯,我給一間!」。李教授三杯下肚不省人事,第二天醒來想起這事,拉上年輕教師張宏彥、王沖壯行到鄉里要房子。高書記一聽笑了:「酒桌上的話能當真呀?」。李曉林不干:「你不兌現,我仨今天不走」。

2009年5月,李曉林教授帶著張宏彥、王沖兩名年輕教師來到河北曲周。李曉林對記者說:「曲周地處黃淮海鹽鹼帶腹地,建國20年,這裡的土地畝產增加了1公斤,農民靠刮鹽生活。1973年,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輩農大人來這裡帶領農民治鹼,昔日「鹽鹼灘」變成「米糧川」。鹼治好了,農大的教授並沒有走,在這裡建立了實驗站」。

李曉林(左二)回到曲周葡萄科技小院與現任院長王曉奕(左一)交流(記者顧大鵬攝)

李曉林(左二)回到曲周葡萄科技小院與現任院長王曉奕(左一)交流(記者顧大鵬攝)

八點鐘,李曉林開車拉著張宏彥、王沖從實驗站出發,十點鐘來到白寨村,他們想把散戶組織起來,建立一個高產高效玉米示範方。「到地頭卻不見人影」,李曉林納悶,「人呢?」。一位大爺說:「你以為農民傻呀?」,這時他才知道,「農民四五點下地,不等太陽直射,就回家吃飯休息了」。

「播種速度不在播種機」

第二天,天不亮他們趕到農田發現,「地頭上躺著幾個男人」,張宏彥小聲對王沖說:「不是精神病吧?」。他們不知道,農民在這裡排號等水澆地。李曉林發現,「播種速度原來不在播種機,而在水能不能跟上」。他有點愧疚地說:「我們的論文發在英國《Nature》雜誌上,科研成果獲得了國家進步獎,但卻不接地氣了,老一代農大人的精神在新時期面臨挑戰」。

「按照我們的方案種大田,小麥增產一成半,玉米增產近二成;免費給種子、化肥,可是農民仍然不動心」。李曉林又發現,農民有另一種算法,「1畝至少要虧1500元(人民幣,下同)」。

三杯下肚不省人事

李曉林想召集農戶開個會,高書記說:「農民單干都30多年了,重新組織起來有困難,不如把土地流轉給你們」。李曉林糾正說:「我們不是搞實驗,而是要把農民重新組織起來,讓散戶實現規模化生產」。

實驗站與農民一牆之隔,牆內牆外卻兩重天。李曉林與高書記約了飯局,想在村裡找個小院與農民住在一起。圍桌坐定,自己卻滴酒不沾,「要間小院」的想法遲遲沒法推進。高書記激將道:「你喝一杯,我給一間!」。李教授三杯下肚,就不省人事了。第二天醒來想起這事,拉上張宏彥、王沖壯行到鄉里要房子。高書記一聽笑了:「酒桌上的話能當真呀?」。李曉林不干:「你不兌現,我仨今天不走」。

李曉林在實驗站外給自己安了個家,起名白寨科技小院,與農民同作同息,科學種田方案漸漸被農民接受。曹國鑫是白寨科技小院首任院長,同一屋簷下還有兩個學弟,一個叫方傑,一個劉世昌,一直想單干。懷橋鄉黨委書記王祥偉向李教授要人,聽到消息,兩人騎著三輪車就「私奔」了,在一間鴿棚裡創辦了蘋果小院。

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一角(記者顧大鵬攝)

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一角(記者顧大鵬攝)

碩士生回鄉種菠蘿

2009年秋天,農大師生指導的玉米示範方喜獲豐收。大河道鄉黨委書記張志明帶著村官找到科技小院,請農大教授幫助種西瓜。李曉林一聽嚇壞了,「我們只懂玉米和小麥,哪會種西瓜!」。

李曉林有個學生叫黃承東,在京郊種黃瓜,半夜裡給教授打電話,詐稱失戀「見老師一面就自殺」。第二天凌晨,李曉林帶著一個大西瓜,在京郊黃瓜地裡找到他的學生,談了中國農大在曲周創建西瓜科技小院的想法,黃承東開心一笑:「你早說不就省個西瓜錢」。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科技小院出了曲周還行嗎?」,黃志堅是李曉林的得意門生,他買張邯鄲至廣州的單程火車票,找到李曉林說「回趟老家」,「試試科技小院在南方菠蘿園裡靈不靈?」。

李晓林(中)在曲周葡萄园与工作人员合影(记者顾大鹏摄)

李晓林(中)在曲周葡萄园与工作人员合影(记者顾大鹏摄)

不再為錄取女生犯糾結

「曲周科技小院的主角是在校研究生,研究生的學習生涯不是始於校園,而是始於農村的科技小院」,李曉林說:「讀研三年,有兩年半要在農村度過。當時,科技小院多是農家騰出的舊宅院,要自己起伙做飯,更糟的是不能洗澡,也沒有水沖廁所,很不方便,招生時我們盡量選擇男生」。

「女生分數夠了,沒有理由拒絕」,李曉林負責面試,他把到農村生活的困難講了一大堆,很多城市裡的女孩就打了退堂鼓。可是,他卻碰到了河南鄭州一個叫高超男的女孩,她說要到河北曲周看看再做決定。她是走進科技小院的第一個女生,體驗了一周她給李曉林教授打電話說:「農村哪有你說的那麼艱苦!」,李曉林只好收下這個女孩。高超男到曲周第二周,李莊村婦聯主任王九菊把她接到家裡,她和倆閨蜜共同創辦了三八科技小院。早晨她們與農民一起下田觀測、取樣,學種地;晚上她們與大媽一起下廚房,教農民跳廣場舞。

農民嘗到了甜頭,願意把最好的房子讓給研究生辦科技小院。條件好的鄉村把科技小院建在賓館或單元樓裡,李曉林發現苗頭不對:「科技小院是研究生的孵化器和農民的小棉襖,與農民要『零距離、零時差、零費用、零門檻』」。

根植於23省127村的科技小院與中國農民共成長,高超男的故事已成美談。記者在曲周跑了8個科技小院發現,其中一半由女生掌門。研究生招生季臨近,李曉林教授說:「不再為錄取女生犯糾結」。

文汇网2019年9月9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