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从“二牛抬杠”到“一键种田”——来自昌吉州的发展报告之六

新疆日报 2019年09月02日 报道 浏览次数: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1958年盛夏时节,呼图壁县大土古里(大丰镇古称)小麦大丰收,黄灿灿的麦田一片接着一片。因小麦夏收遇到难题,上级紧急从外地调来两台联合收割机,这是该县首次使用机械收割小麦。

当时的壮观场面,让人记忆犹新。“当年朱德同志到我们这里视察过,看到我们镇的小麦大丰收,就给我们这里取名‘大丰’。”76岁的村民王论和回忆当年的情形说。

在呼图壁县,大丰镇一直都是先进农业生产的代表,现已成为闻名全疆的富裕小镇。如今,大丰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0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5万元。

近日,笔者走进大丰镇,听当地人讲述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奋斗历程。

■第一个买“小四轮”的农民

笔者来到呼图壁县大丰镇红柳塘村,找到了镇上第一个买四轮拖拉机的农民王论和。他今年76岁,1960年从甘肃民勤来到大丰镇红柳塘村安家。提起过去的种地方式,王论和开怀大笑:“那个时候,就是‘二牛抬杠’,和现在真是没法比呢。”

据老人回忆,那个时候农村都用“二牛抬杠”的方式进行耕种,一家人从早干到晚,靠着两三亩地生活。“那时没有机械啊,更不懂啥技术,一年下来,一亩地也就二三百斤的收成,刚够一家人吃。”王论和说。

1984年,呼图壁县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按人口以户承包,集体的生产资料及其他财产折价归户,给农民以自主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王论和说,那个时候村里人开始购置汽车、拖拉机,农业开始向着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我就是镇上第一个买‘小四轮’的,当年花了3000多元。有了‘小四轮’代替人力生产作业,真是省事多了。”王论和老人自豪地说。

现如今,这位种了大半辈子地的老人,突然发现自己跟不上时代了。“你看,现在的农民浇水不穿靴了,种地不拿铁锹了,每天都是开着小车去地里,过去一亩地打个300公斤的麦子能高兴好几天,现在一亩地都能打出700公斤的麦子,这是不是高科技啊!”王论和感慨地说。

王论和告诉笔者,他家先后购置了四轮拖拉机、小货车、大货车,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党的政策好啊,我们农民日子过得跟城里人一样。”王论和开心地说。

■农业全程机械化时代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要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指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大丰镇机械化程度开始发生转变,四轮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采棉机等农用机械不断更新。

53岁的岳维孝是大丰镇十八户村党支部书记,当村干部已有32个年头。他告诉笔者,1984年,村里就开始有人买拖拉机,当年就购买了89台。

曾经,岳维孝带着村民在村里打了第一口井,有了水,村民们种地的信心越来越足。“1988年,我还是村里的副队长,看着别的地方的棉花收成好,就带着村民小面积试种棉花,因为不懂棉花种植技术,第一年收成不是很理想。”岳维孝讲述着当年种棉花的故事。

怎么种棉花?曾经是岳维孝被村民问得最多,也是每日思考最多的问题。2007年,村里大胆尝试,引入滴灌技术,改变以往大水漫灌的浇地方式,棉花产量一下子就提高了很多。“记得那一年,棉花一公斤卖到了12元,之后大家都开始抢着种棉花,家家都用滴灌,家家都上机械,省了不少人工。”岳维孝边说边拉着笔者去看棉花地。

“你看这些就是依靠机械种出来的棉花,怎么样?是不是特别平整,一点杂草都没有?因为用滴灌只浇农作物的根部,其他地方的杂草会因为缺水而枯死。”岳维孝笑着说。

岳维孝还告诉记者,现在从插秧到收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农业发展得太快了,老百姓种地比以往清闲了不少。”

大丰镇镇长秦维虎说:“比起其他乡镇,我们镇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综合机械化水平早就达到了95%以上,卫星导航播种技术全县第一。”

在秦维虎看来,现代农业发展如此之快,最重要的是当地农民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如今,农民思想转变了,也掌握了科学种田的方法,他们的钱包鼓了,腰杆子也挺了,幸福指数更高了。

■智慧农业开启幸福生

时代在变迁,科技在进步。2014年,大丰镇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把农民从传统的种植模式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变身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种地不下地,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能全面了解地里情况,红柳塘村红运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智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说起智慧农业,王智自信地说:“我们村土地全部流转,一万多亩地,就我一个人管理,这就是智慧农业的厉害之处。”

一万多亩地,一个人如何管理?王智边说边操作着。“土壤墒情、温度测算、水肥浇灌、气象预测,只要在手机上安装了软件,都可以实时监测,机井开关、田间浇水、肥料使用都可以用手机在家操作。”

这一改变源自智慧农业和智能化灌溉系统。在中国农业大学呼图壁教授工作站,工作人员正在控制室里进行操作。他们用鼠标点击电脑屏幕上的指令,智能化灌溉系统就开始运行。“我们通过电脑屏幕就能了解到农户家里的地是否缺水、缺肥以及什么时候灌溉。即使人不在控制室,通过手机也能自行操作,我们每年都会对农民进行专业的培训。”技术人员刘明德说。

“从2014年开始,我家地里就安装了这套系统,种地可省事了,光水费就省了一大半,人工也省了,收成一年比一年好。是智慧农业让我们走出了一条新的致富路,我们的生活会越过越红火的。”一旁的村民刘晓成笑得合不拢嘴。

(阿依加玛丽·列提甫)

《新疆日报》2019年8月27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