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十四五”发展的新方向

中国报道微信公众号 2020年11月04日 报道 浏览次数: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十九届五中全会为“十四五”发展擘画波澜壮阔的新图景。会议在充分肯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成就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提出了一个远景目标、六个主要目标,一个核心:创新,十二项重要举措。谋划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制定战略性、创新性举措,集中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会议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擘画了波澜壮阔的新图景,对于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重塑竞争新优势,确保我国在世界激荡变革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意义。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

站在历史新起点,会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要继续坚定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上形成的,也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应对新挑战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在历史交汇期明确五大发展理念的新特征,贯彻新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塑造新的竞争优势。会议提出将坚持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进行专章部署,这是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只有更加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所以,要统筹布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其次,要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企业能动性,激发市场创新活力。第三,要推动贸易创新发展。紧抓数字经济、服务贸易的发展机遇,以科技创新激发战略新兴产业竞争新优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第四,要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统筹全局,加快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

坚持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和质量优化发展。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必须统筹全局,聚焦发展中的矛盾和短板,促进系统发展、整体发展。具体来说,第一,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第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第三,推进产业协调发展,稳固农业基础,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第四,协调居民收入、社会福利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问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第五,协调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第六,协调开放和自主的关系,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第七,统筹安全和发展,实现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

坚持绿色发展,促进经济效率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议对绿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更加注重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发展效率。通过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屏障,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通过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坚持开放发展,促进更高水平开放经济新体制和开放发展新格局。历史经验表明,唯有开放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议对改革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高标准的市场体系,促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坚持共享发展,保障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2020年我国已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脱贫攻坚取得巨大胜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面对第二个百年发展,要着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尤其在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中,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强化国内经济大循环,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也有利于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

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和优势,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优化消费环境,提升城市消费,扩大乡村消费,发展服务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其次要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供给,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打通从生产、分配到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堵点,推动供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均衡,畅通国内大循环。最后,将我国市场规模和生产体系优势,转化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促进内外市场和规则对接,形成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

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十四五”时期要坚持“创新驱动、改革推动、开放带动”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效率优化、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优化。

聚焦新科技革命,通过创新发展夯实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底盘,以技术突破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集中优势资源攻克妨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卡脖子”技术,提高创新成果的产出转化效率。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利用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配套能力,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新的发展优势。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通过发展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升级,促进高技术、高效率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实现由“制造强国”向“质量强国”发展。

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内需的同时,提高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

继续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结构,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改善能源结构,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建设全方位、高水平、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体系,把我国建设成为吸引国际优质资源的大型引力场,吸引优质外资、高端人才,为企业创新赋能,为产业升级助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必须大力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快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十四五”时期,仍然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地位,更加聚焦产业链竞争力、微观主体活力、要素市场化配置、产权制度、公平竞争制度、宏观经济治理、财税金融、科技创新、民生保障、制度型开放等涉及长远发展、具有牵引作用的重大问题。在要素层面,聚焦建立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完善资本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引导劳动力要素畅通有序流动,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等。在市场主体层面,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国企改革;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税收、补贴、资金成本等方面提供保障,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政策层面,通过适度宏观调控,促进政府作用更好发挥,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努力打造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制度环境。

开拓合作共赢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

面对“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必须更加积极有为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下,调动国内外生产要素,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深化资金、人才、科技等领域国际合作;推动商品、要素等领域开放,形成特色鲜明的国际合作和数字经济合作等竞争新优势。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增强我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发挥好自贸试验区牵引集成作用。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形成制度型开放新优势。通过有效畅通沿线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推动形成更加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新优势。加快建设金融开放门户,推动形成人民币区域国际化新优势。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作者简介   

李春顶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李   娟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

中国报道微信公众号2020年11月4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