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中的“她”力量专家谈 |四川青神县妇联组织城乡生态农产品销售直通车,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

中国妇联新闻微信公众号 2020年04月10日 报道 浏览次数:

原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以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如何在总结各地妇联组织实践、工作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推进妇联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通过扎实深入的妇女研究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为此,中国妇女研究会会刊《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组织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交流经验,分享真知灼见,共同推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发展。我们特邀请四川省青神县前妇联主席王军、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任大鹏教授、吴惠芳教授分享助推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结、实现城乡互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看法。

2020年3月31日,一篇由四川省青神县前妇联主席王军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联同食通社、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共同举办的“小农户的市场对接:新机制、新理论、新实践”研讨会上分享的文章引起社会关注。四川青神县妇联以手绘乡村生态农产品地图助推城乡联结,推动建设“枢纽型”妇联组织,在帮助贫困村贫困人口发展生态产业、城乡合力打好抗疫阻击战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青神县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平原西南部,该地区近70%的土地被流转,当地虽已实现整体脱贫,但农村人口留守与老龄化问题仍然突出,偏远地区的小农户仍处于农产品交易市场的边缘地位。而与之相对的是,城市市民对工业化农业的担忧日益加重,他们渴求生态、安全的食品,也向往休闲、至简的田园生活。

为探索四川省青神县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利益联结渠道,打通城乡消费壁垒,实现城乡互动、携手发展,四川省青神县妇联以城乡妇女需求为导向,以“生态农产品手绘地图”项目为载体,借助“我在深山有远亲”“城市小区地推”“观光鸡舍”“丰收农夫市集”“我在村庄赛厨艺”“我在村庄有棵树”“我在村庄有片地”等城乡互动活动,促进项目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推进绿色农产品销售者与城市消费者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重塑城乡关系。

青神县妇联作为资源链接“枢纽”,在乡村搭建平台,建立基地,将社会资源精准投放到乡村。近年来,青神县妇联募集资金近700万元,打造乡村巾帼扶贫基地6个、乡村姐妹编织工坊12个、妇女生产互助小组60余个,在互助小组基础上发展成立妇女种养殖合作社3个,其中2个被评为全市示范合作社。为保证可持续生产,村庄设立村内循环小额借贷资金,即“妇女银行”,小农户可以随时向合作社或互助小组申请“贷款”。高台镇安家坝村精准扶贫户邓素容已经61岁,因40年前遭遇车祸而腿部残疾的她只能留守农村,为外出打工的子女照料孩子,但是身体不便、无技术、无资金限制了她的收入与能力。2017-2018年,青神县妇联的“海惠嘉吉可持续生计和社区综合发展项目”落户安家坝村,邓素容成为第二批项目帮扶农户。她通过4500元免息资金帮扶,养殖100只跑山鸡,加入村里的养殖互助小组学习养殖技术,利用村里养殖互助小组近20万元的有偿互助资金改善圈舍、扩展场地,通过村里养殖大户带动销售,仅此一项一年就增收3000多元,实现可持续脱贫。青神县妇联借助村级项目倡导生态、绿色理念,与当地种养殖户建立起牢固可靠的感情和信任关系,保证了生态农产品的质量。

除资金支持外,青神县妇联争取的技术指导同样提升了留守妇女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建立生产互助小组,建设邻里百家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基地,结合青神县的独特自然景观、地方文化和传统节日,开展手工技能培训,融合开发毛线编织、刺绣、竹编等,帮助留守妇女实现居家就业脱贫增收。没有文化的彝族妇女阿支布哈就是基地中的一员,受限于繁重农活、二胎照料以及自身脚部残疾,她错过了妇联组织的集中培训,为此,青神县妇联采取了“送教上门”的办法,通过工坊老师手把手教导,她学会了编织手艺。她自制的萤火虫口金包、萤火虫头箍不仅能得到每个50元的编织手工费,更在萤光音乐会和苏母艺术工坊地推活动中大放异彩。

在城市,青神县妇联积极加强基层妇女组织队伍建设,发展社区妇女自组织,培育妇女儿童社会组织,将作为家庭消费主力的妇女群众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建立妇女兴趣爱好联络群、好物分享群、公益爱心群、亲子活动群等及时回应妇女需求,以遍布城乡的“社区家长学校”“儿童之家”等线上线下培训和活动增进消费群体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关注,推广节约型消费理念,鼓励消费者参与到消费扶贫的进程中来。

作为城乡链接的“枢纽”,青神县妇联在对接小农户与消费者的基础上积极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对其进行美术技能培训。志愿者到各农户家中摸排走访,建立地标,将项目农户的农产品生产种类、联系方式等以手绘地图的形式加以展现,并通过举办生态农产品城市小区推荐会将青神县的生态农产品推广到眉山、成都等地区。生动有趣的生态农产品手绘地图吸引了大批城市消费者自发到农村去;企业工会在乡村的团建活动不仅契合了城市职工的休闲需求,更有助于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帮扶。青神县妇联通过多样化的组织活动促使消费者与小农户之间建立双向信任关系,小农户不再将消费者视为“外人”,不搞“两套种养标准”,而绿色、健康的食品也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2020年注定是特殊的一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使得地方防控工作难上加难。为打好这场抗疫阻击战,各地广泛采取“非必要,不外出”的形式来避免人口流动或聚集,以此遏制疫情蔓延,这对小农户和市民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乡村新鲜的蔬菜和肉类无法运送到消费者手中,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全线停业影响农民收入,而消费者外出购买生活物资的心理压力也在加大。

为推进防疫工作有序进行并保证农民增收,满足城市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需求,四川省青神县妇联联合乡村妇女儿童工作促进会,组织开展了“城乡生态农产品销售直通车”活动。小农户与城市消费者无需接触,市民可通过微信群、电话下单。青神县妇联作为信息联动的“枢纽”,一方面掌握城市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和订单信息,另一方面对接乡村,将信息反馈到该县安家坝村“两委”,由村“两委”干部负责组织农户将蔬菜、水果、鸡蛋、肉鸡、肉兔等农副产品通过协调圆通快递服务站送往市民手中。“80后”青年王小波就是农副产品销售者中的一员。自2009年为照顾家庭选择回村创业以来,他始终学习钻研养殖技术,2016年还是因为尝试的种养结合方式不合宜而导致兔场清场,欠债20余万元。即便如此,他仍然坚持精心饲养,终于等到1000多只仔兔长大,可2020年的疫情阻断了传统销路,王小波为此一筹莫展。“城乡生态农产品销售直通车”活动使他的兔肉销路难题得到解决,王小波渡过了难关。从云南外嫁来的留守妇女杨祝英,2009年开始在自家林地养鸡,她的跑山鸡一直很畅销,但新冠疫情的暴发限制了她500多只跑山鸡的销售,“城乡生态农产品销售直通车”活动让她的生态跑山鸡成了抢手货。她感叹道:“真的特别感谢县妇联对我的支持和帮助,让远嫁到四川的我感到很温馨。”目前,该活动已累计完成订单数量超过1000个,销售各类农产品超过 2万斤,帮助 95个农户直接间接创造收入超过10万元。

在这场抗疫战中,青神县妇联充分发挥资源型、城乡型、信息型枢纽组织的作用,通过与乡村妇女儿童工作促进会的“云联合办公”,顺利搭建“城乡生态农产品销售直通车”平台,借助“生态农产品手绘地图”项目等既往资源优势,实现绿色农产品与城市消费者之间的“云对接”,成功建立起城乡信任关系,搭建并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不仅增进了小农户生态适度发展的信心,维持了小农户的生计稳定,更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稳定的食物补给,增强了市民的抗疫信心。 

对于青神县妇联在助推小农户与消费者对接的组织活动,前任妇联主席王军总结了三个方面的重要经验。她认为,首先,一定要有一个小农“赋能”和再组织化的过程。组建农户生产小组、加强互助建设很重要,需要持续地培训村民诚信生产、发展信心和互助精神等。单个农户的产出再多样,也无法及时和规模供给城市用户,因此一定要建立农民生产互助小组。妇联在搭建平台和组织活动方面,可以有很多作为。其次,妇联在搭建平台和组织活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项目实施需要广泛联系,各级妇联组织公信力强,群众信任参与度高。在生态农产品手绘地图项目中,妇联尝试建立小农户和消费者之间的双向信任,主要基于双方互信来控制消费风险。有的农户之所以会有“两套养殖标准”,是因为把消费者当“外人”。再次,项目活动应持续开展并后续跟进。组织活动是消费者与小农户之间建立互信和连接关系的关键。

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王军认为,妇联可以负责指导和筹资,而具体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则可由其他社会组织或者亲子社团、协会承接,比如引导每个城市社区的妇联组建妇女健身徒步队,指导城区妇委会积极组织女职工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例如,可由每个妇委会直接联系3-5个农户,定期开展关爱行动;还可以和文广旅局、商务局合作,联合绘制一幅全县的公益手绘地图,将全县小农户特色农产品、乡镇特色体验农场和农家乐都标注到地图上,将乡村休闲游和农产品出售、公益关爱结合起来,既方便市民,又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青神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任大鹏教授认为,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了冲击,对镶嵌于农业产业链中的小规模农户而言则是雪上加霜。农产品滞销与供应短缺同时并存的现象比较普遍。在面对严峻疫情的艰难时期,四川青神以县级“枢纽型”妇联组织为载体,借助长期构建的农产品产销链接平台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对防止小农户致贫返贫、满足城市消费者的基本农产品消费需求,对传递生态节约的农产品消费理念、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衔接、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案例值得总结探讨。

构建农产品产销链接机制的价值在于:第一,帮助小农户化解农业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我国的农业生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以小规模农户为主体,而小农户基于其要素短缺、技术水平低下和市场信息不了解等原因,在面对各类风险时其利益更容易被产业链的上下游挤压。产销直接链接,在摆脱中间环节利益盘剥的同时,解决了小规模农产品生产者的市场销售困境,降低了小农户的风险暴露机会。第二,产销链接模式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高品质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对消费者而言,产销链接模式具有产品定制功能,农户可以根据消费者提出的品种、品质要求进行生产。第三,产销链接模式可以密切城乡关系。没有中间环节的农产品供需对接,有利于小规模农户了解市场、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有利于城市消费者理解农业、理解农民,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但是,农产品的产销链接存在诸多困难,主要的障碍有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二是信任。信息不畅通导致农产品市场定位困难,农户找不到需求者,消费者找不到所需产品的生产者。青神县妇联在发挥“枢纽型”妇联作用时,从多渠道着手构建信息传递网络。例如,以生态农产品手绘地图的方式向县城、眉山、成都等地消费者提供产品购买、乡村体验、企业团建信息;在疫情防控期间,更是以妇联作为信息联动“枢纽”,以微信群、电商平台等线上媒介为载体,整合小农户的农产品生产信息和城市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和订单信息,降低了消费者的生态农产品选择成本和信息筛选成本。

信任机制的建立和维护对农产品产销链接模式的发展具有更大影响。一些地方开展爱心扶贫时往往会因为农产品质次价高,导致对消费者爱心的过度消费,已经建立的信息载体反而成为阻滞农产品销售的负向信息通道。青神县妇联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共同衔接小农户与城市消费者打造信任机制,有很多创新性经验。例如,从生产过程着手,建立以农村妇女为主的互助组、合作社、乡村巾帼扶贫基地等,引导农户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型,保证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和可信度。在这一过程中,生态、环保理念也逐渐成为小农户的农产品生产准则。小农户不再将消费者视为“外人”,不搞“两套种养标准”,引导小农户根据消费者需求完善技术体系和生产标准。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青神县妇联在构建生态农产品产销链接机制时,注重情感培育与理念引导,这是实现链接机制长效化的重要保障。以项目扶持载体倡导生态、绿色理念,引导小农户改变生产观念;以“我在深山有远亲”“城市小区地推”“观光鸡舍”“丰收农夫市集”“我在村庄赛厨艺”“我在村庄有棵树”“我在村庄有片地”等广泛多样的城乡互动活动,培养城市居民的爱农、助农意识,有效促进了城乡关系的协调。

从长远来看,青神案例为其他地区的基层妇联组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但仍有继续改进的潜力。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弱势群体,在培植乡村妇女的生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市场融入能力的同时,需要将城市妇女组织起来,建立以女性消费者为主体的农产品消费合作社,可以更好地促进城乡融合目标的实现。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吴惠芳教授指出,青神县妇联能够在疫情防控期间迅速采取有效行动,与其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与能力建设密不可分。青神县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大,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现象突出。2007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支持下,青神县妇联启动了“关爱留守人口”系列行动。其中,关爱留守妇女的行动以能力建设和生产增收为主,为农村妇女提供小额贷款以发展生产,协助农村妇女组织互助小组等多种合作组织,解决其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青神县妇联和乡村妇女组织也获得了高效的能力建设,为服务乡村、服务妇女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在我国劳动力乡城流动规模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农业主要劳动力的背景下,女性生产者及其生产组织、基层妇联很容易形成天然的联盟,可以作为基层妇联发挥枢纽作用、助推妇女创业、促进农业发展的最佳平台。一方面,随着我国逐步实现小康社会,人们对食物品质的需求已经升级,从追求种类丰富发展到寻找安全健康的高质量食物阶段;另一方面,食物市场的购买者以女性为主,微信社交平台的普及使线上的社区团购、主妇团购和线下的主妇市集等活动,成为女性自我服务、选购食物的全新方式。妇联可以充分发挥女性组织者的功能,助推女性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合,推进妇女自主组织新型农产品线上和线下市场,不仅有助于扩大生产者的获利空间和消费者的食物选择,而且将为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联结创造出新路径。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发展阶段,妇联组织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妇女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农村妇女参与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行动的积极性,使之成为真正的乡村建设者。

中国妇联新闻微信公众号2020年4月10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