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社科专访】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中国减贫经验为世界提供有效方案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年09月01日 报道 浏览次数:

编者按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项历史任务。当前,贫困问题依旧困扰着世界,是社会发展的首要挑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自1982年启动实施“三西”专项扶贫计划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积极探索、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数据显示,中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连续7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也明显改善。中国减贫成就举世瞩目,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近日,围绕世界减贫的难点、世界反贫困的经验以及中国减贫经验的借鉴意义等话题,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

    

  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 受访者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世界减贫的难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李小云:今年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之年,这意味着从1982年正式开始农村扶贫工作到现在的38年间,中国将成功地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从全世界范围看,减贫工作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减少或者消除绝对贫困,二是缓解相对贫困。无论是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还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都是全世界的难点。

  就绝对贫困问题而言,世界各国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经验。对于很多原发性工业化国家而言,如英国和西欧,这些国家主要是通过长期的工业化、城市化推动社会转型来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英国、德国、法国在历史上是实现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工人阶级的贫困化和无产化。因此,在欧洲滋生了长期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工人政党和社会主义党所组织的各种类型的工人运动不断地冲击了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并推动了欧洲国家逐步转向福利型国家。总体而言,欧洲国家的贫困问题不像美国那样突出,主要原因是长期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以及工党和社会党的反复执政,从而在制度层面形成了有利于工人阶级的社会福利政策,同时,这也来自于欧洲在工业化后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就业的增长。而对于后发性工业化国家而言,如日本和韩国,虽然在战后也经历了贫困的困扰,但基本上按照原发性工业化国家的模式,比较有效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些国家由于从体制上如教育、医疗、社会救助等方面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福利体系,以及最低工资标准和有效的税收政策,因此也大多都在解决了贫困问题之后比较好地处理了相对贫困问题。

  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中国家纷纷走向民族独立的道路,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当务之急是解决贫困问题。但是,除了中国之外少数国家以外,大多数国家在客观上依然无法摆脱贫困的泥淖。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减贫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现代意义上贫困的缓解依赖于经济增长,而且依赖于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因为如果没有一个比较长期的和高速的经济增长,很难为国家减少贫困提供基础保障。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民族独立和建国的几十年间,虽然都有过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长,但是很少有像中国这样的保持三十年以上高速的经济增长的国家。第二,经济增长只是减贫的基本条件,要想实现减贫,经济增长必须要具备益贫性。世界减贫工作最大的难点地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这些地区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比较高的经济增长,但是这些国家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部门并非大多数人口就业的部门,也就是说这些国家虽然都有了比较可观的经济增长但是没有形成益贫性增长的格局,出现了增长与减贫脱节的困境。就相对贫困而言,这是大多数中等收入甚至高收入国家的减贫难题。

  缓解相对贫困与消除绝对贫困是不同的概念,如果说通过益贫性的经济增长可以大幅度地减少绝对贫困甚至消除绝对贫困,那么经济增长与相对贫困本身基本没有这样的关系。缓解相对贫困更多的是收入和福利的分配问题,而从某种意义上讲,福利和收入的分配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政治问题。欧洲的贫困问题是在长期的反对资本主义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过程中得到逐步缓解,而对于很多国家而言,解决相对贫困最大的难点来自于竞争性政党的体制问题。美国是全世界不平等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其贫困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少数民族、教育、医疗等收入和福利的严重不平等,缓解相对贫困是美国社会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最近,民粹主义在美国愈演愈烈,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社会的不平等。但是在竞争性政党和各种利益集团的捆绑下,美国的相对贫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奥巴马的全民医保计划的失败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这方面,美国和欧洲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中国社会科学网:世界反贫困的主要经验有哪些?

  李小云:从全世界反贫困的实践可以看出,反贫困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经验:首先,绝对贫困的缓解、减少和消除必须要有经济发展作为基础,经济发展的减贫机制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就业提高收入,刺激市场需求和资金流动,反过来促进教育和医疗行业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为税收提供基础,然后再通过税收建立国家基础的福利体系。这是比较经典的来自于原发性工业化和后发性工业化国家的基本经验。第二,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讲,实现减贫的重要基础是高速的持续性的经济增长,因为这些国家大多都采用赶超型的发展战略,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不大可能按照欧洲的模式,通过渐进地发展逐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经济增长必须是有利于穷人就业和穷人受益的。第三,对于缓解相对贫困而言,需要建立起有利于收入和福利公平分配的基本制度,建立这样一个制度需要克服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需要超越政党的党派纷争。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减贫经验可为世界提供哪些借鉴?

  李小云: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施农村减贫工作到现在,历经了38年时间。在这期间,中国的减贫工作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贫困的缓解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成果之一。总的来说,中国减贫一方面是中国融入全球发展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取得了明显的社会转型。这一转型的特征与原发性发达国家和后发性发达国家的特征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中国呈现出了一个超大型国家在短期内实现了大规模减贫和消除农村绝对贫困成果的国家,这一点本身对于世界减贫就具有非常的意义。同时,中国的减贫又是一个具有明显的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特点的发展过程。从减贫的领导体制、减贫的过程和减贫的机制等方面看,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中国减贫的经验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为世界的减贫事业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第一,贫困的减少是一个高度的政治化的过程,要想实现大规模的减少贫困,执政党必须要有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强有力的政治承诺,同时,执政党也必须具有能力来领导国家克服来自不同利益集团和不同党派的纷争,形成应有的政治共识和社会共识。因为减贫的过程涉及到资源的投入、分配、利益结构的调整等,所以,减贫不会随着经济增长必然发生。

  第二,经济增长是减贫的基础,而且经济增长也必须是益贫性的增长,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农业发展以及随后的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都始终围绕着农民这个中心。农民通过农业发展和乡镇企业实现收入增长,通过城市化发展进入城市打工提高了收入。因此中国减贫的经验是,没有益贫性经济的增长,大规模减贫很难实现。不仅是益贫性经济增长,减贫的机制必须始终按照经济社会的规律进行转化。

  第三,在实现经济增长以后,不平等将会不断出现,这是处于发展中的国家以及很多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平等程度的升高直接导致相对贫困的恶化,中国在进入到本世纪以来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中国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就是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实现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目标。中国的经验表明,在不平等程度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必须通过超常规的减贫政策来超越利益集团以及社会结构本身的制约,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将贫困人口拉出贫困泥潭,这包括采用综合性的福利措施以及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的长效减贫机制。

  记者 禹瑞丽

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9月1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