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专访 | 吴常信:育人良师 师之典范

党委宣传部 马文哲 2020年09月10日 报道 浏览次数:

人物名片:1935年11月,吴常信出生在浙江嵊县。1953年,这名对生物学感兴趣的追梦少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他选择了畜牧专业。1957年,他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学和科研事业。投身教书育人事业63年以来,吴常信以厚德载物的大师风范,影响和培养了我国动物遗传学领域的几代人,造就了一大批学术骨干、行业翘楚。他长期从事动物遗传理论与育种实践研究,选种理论、参数估计、“农大褐3号”小型蛋鸡培育、猪高繁殖力的基因标记和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和技术等研究领域获得了重要成就,曾多次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吴常信数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1989年,他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1991年,荣获国务院为他颁发的“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证书;同年被中央五部委联合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2004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师德标兵”称号;2018年又被授予“北京市师德榜样”称号;2020年荣获中国农业大学“立德树人卓越成就奖”。

(点击浏览视频)

初秋的农大校园,碧空如洗,暖阳从银杏树间洒下,处处蕴藏着收获的色调。9月9日,在中国农大庆祝第36个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吴常信院士荣获学校首届“立德树人卓越成就奖”。

新闻中心记者专程采访了吴常信院士。在亲切温馨的氛围中,著名的动物遗传育种学、畜牧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吴常信接受了记者的专访。85岁的吴先生,白发皤然,精神矍铄,一直微笑着与记者交谈,虽已年逾八旬,他仍思维敏捷,条理清晰,娓娓道来。

“讲课是一门艺术”

记者:作为首届“立德树人卓越成就奖”获得者,您对这份荣誉怎么看?

吴常信:作为一名教师能获得学校首届“立德树人卓越成就奖”,我感觉很荣幸,这个奖项表明从国家到学校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期望,我也感到身上的责任更重了。

记者:1957年毕业分配时您的第一志愿是建设边疆,但后来您当了老师,会有些遗憾吗?

吴常信:毕业分配时,响应国家号召,第一志愿选择了当时还非常荒凉的海南岛,志在建设边疆;第二志愿选择了四海为家的土地勘测设计所,希望能够踏遍祖国大地,建设农牧场;第三志愿才是留在北京农大。因为学分排名第一,我被安排留校任教。第一个志愿没有如愿会有些遗憾,但是当了老师以后我就很愿意当老师了,要干一样爱一样。

记者:您的讲台生涯已经延续了63年,第一堂课是不是印象还很深刻?

吴常信:有印象,因为讲的不好才有印象。第一堂课是实验指导课,1957年我留校任教在学校的实验站鸡场带学生实习,实习老师也要求上课。记得当时15分钟就讲完了,没得可讲,学生就觉得这么一点东西,平时我们干活的时候讲讲就行了,那时我就认为上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记者:过了多长时间,您会觉得讲课找到感觉了?

吴常信:讲好课关键在于用心。为了讲好课,当时我把畜牧系所有老师的课都听了一遍,分析每个老师上课的特点、优点,学习授课技巧,取长补短,然后反复修改我的教案,反复练习,用学生爱听的语言把课讲出来、讲生动。大概花了两年时间,慢慢找到了上课的感觉。但离讲好还是有距离。

记者:您觉得怎样算是“讲好”?讲好一门课有什么秘籍么?

吴常信:所谓讲好,就是能够讲的自如、得心应手、对教学材料左右逢源,甚至可以不依赖于教案,还能讲的生动。作为教师来说,讲课是一门艺术,要下苦功夫、勤学苦练。我们现在强调当老师要有“师德”,这是育人的根本,但同时还应该要有 “师艺”,就是要创新教学的一些方式方法,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讲课没有秘籍,关键就是勤学苦练。勤学,就是多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国内外的新技术、新发展,新近发生的大事,要尽快能够融入到课堂中去,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起来。苦练,就是要多听每个老师讲课,然后自己要试讲,可以大声讲出来,效果会很好。你得下工夫、花时间去做,一心一意地去做。

记者:您今年已经是85岁的高龄,为什么还要一直全程站立的讲课?

吴常信:当老师站在讲台上,一个是对学生的尊重,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站着讲声音响亮,还能用手势辅助一下,学生有时候打磕睡,我声音突然提高一点,他就能听到。

 

“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

记者:您每年还在为研究生新生亲授“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课程,是什么动力让您依然执着站在讲台上讲课?

吴常信:教师不仅要“活到老、学到老”,也要“活到老、教到老”,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老师既要关心在读研究生的培养也要关心研究生毕业后的提高。

记者:您主讲的《动物遗传学》国家精品课程等众多课程,其中《动物比较育种学》是您在多年工作积累的基础上,给研究生开设的必修课,至今仍是国内外动物遗传育种领域的首创课程。这门课已有20多年的历史,而且每年都有更新内容。那么,为什么要开创这样一门课程呢?

吴常信:动物比较育种学是我们学校最先开这门课,有20多年了,第一次开课时教的学生现在都已经是教授了。为什么要开这么一门课?因为在教学也好,科研也好,实践生产也好,我突然有一个想法,单一畜种的书和研究已经有很多了,但是不同畜种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还没有人研究,不同的畜种比较一下看,它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通过比较启发学生的思路、对育种有更深入地了解,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

记者:我们在众多的访谈资料中看到您一直在做果蝇实验,果蝇实验对您意味着什么呢?

吴常信:遗传组的果蝇实验室是我跟吴仲贤老师的时候建立起来的,一直到现在还在做。果蝇饲养简便,繁殖快,10天便可以繁殖一代,而鸡则需要一年。果蝇有很多变异,我自己就培养出了四五十个品种,同样方法我可以用到鸡猪里头去,所以果蝇实验是一个导航实验,果蝇能做出来,心里就有底了,鸡或者别的畜种也能做出来,利用这简便快捷的实验材料,可以大大加快科研进程。

记者:在您6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有什么独到的教书育人理念?

吴常信:执教60多年,只能说是经验可能更丰富一点,因为经验丰富,教训也会多,做的不好的地方我改进,做的好的地方我会做的更好,就是这样,没有什么独到之处。当然讲课时,我往往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教会学生“学做人”。比如说,我刚当老师不久,国家畜牧业占农业的总产值很低,也就是10%-20%左右,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在世界上还很落后。我会告诉学生“还有很多重任需要年轻一辈去奋斗,通过我们一起努力,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的畜牧业一定会赶上去。”

记者:您对青年教师有什么发展建议?

吴常信: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要敢于创新,真正地动脑筋想,找出来问题,加以不断改进完善。现在每年都有教师基本功比赛,我都会去听一下,青年教师通过比赛提高教学技能,互相交流学习,我觉得这个比赛很好,对青年教师的提高很有帮助。

 “最有成就感的事是学生有出息”

记者:大学时,您遇到了两位重要的恩师:著名动物遗传学家、中国动物数量遗传学科奠基人吴仲贤先生和畜牧学家、绵羊育种学家、中国家畜生态学的创始人汤逸人先生。两位先生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吴常信:人人都有老师,大学的恩师我还是经常会想到他们。他们不仅传授给我专业知识,更教会了我怎样做人。没有他们言传身教,也没有我们这一代,我们这一代如果做的不好,也会影响下一代,所以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把我们的技术、业务、思想、道德都要往下传。这是每一个老师的责任。

记者:作为一名教师,您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么?

吴常信:最有成就感的事是学生有出息。因为当老师培养人,学生就像是他的“产品”,培养出优质的“产品”,老师才高兴,会希望他更有出息。在我的学生里头,产生了院士、杰青、跨世纪人才等等,还有很多动物科技界的青年专家,他们有不少已是教授、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产品”很好,那我也就很高兴了。学生成才当然要靠自身努力,但是遇到一个好老师,年轻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榜样,能够启发、引导学生喜欢学习,能够动脑筋学习,能够有创造性的发展。

记者:您的“研究生培养中导师的责任、爱心和创新”成果2016年获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责任、爱心和创新”,为什么是研究生导师最重要的品质?

吴常信:责任,干一件事情总是要认真负责;爱心,作为老师对学生要有仁爱之心,要把学生看成自己孩子那样关心他;创新,大家都那么做,你能做的效果更好一点,方式更新颖一点,那就是创新。

记者:您是如何永远保持一种乐观、充满活力的心态?

吴常信:一是要有精神的支持,就是要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现在我的目标就是赶紧把《动物比较育种学》的书写完,要努力把这本书写好。二是年轻的时候喜欢体育活动,打下了基础,所以现在每天还能继续工作。要保持生活规律,加强体育锻炼,这样工作起来才更有劲。

记者:2020级新生已经入学了,请您对他们提出一些寄语。

吴常信:同学们要把祖国和社会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中国农大是有光荣传统的百年老校,希望同学们珍惜学习机会,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眼中的良师益友

怀着对学生由衷的爱,吴常信走过了春夏秋冬。如今, 85岁的他早已是桃李满天下。谈及导师,他的学生这样说——

2003年毕业的硕士蔡卫国说: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先生一直教导我们,“做人要多为他人着想;做事要认真负责;做学问要实事求是”。先生的为人处事,先生对我的教诲,已经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先生的耐得住寂寞,终身对学问的追求。每当我面对研究困境,躁动不安的时候,先生穿着白大褂在认真数果蝇的背影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提醒我,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

2005年毕业的博士李金泉说:一想到恩师吴先生,一位既性格谦和、平易近人、生活简朴、公德高尚,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而且公正坦诚、高风亮节、实事求是、顾全大局的学者形象便浮现在我的眼前。

2020年毕业的硕士王珏说:您是一位慈祥的老人,经常与我们谈笑风生,还总是抛出一些别出心裁的梗,逗得我们捧腹。您是一位体贴的绅士,从来不高高在上,学生每一次与您交流,您都注视着我们,认真地倾听,进电梯时也站在一旁让女孩子先行。您是一位有趣的智者,言语幽默开朗,性格豁达通透,您经历了近百年的人生沉浮,那一条条额上的皱纹都镌刻着生活的智慧。您是一位高标准严要求的严师,学生的成绩不好的时候会严肃提醒,开题报告您直面指出问题毫不含糊,学生的答辩您也亲临现场陪伴到最后一刻,您治学严谨的态度让学生受益无穷!

记者手记

采访约定在当天上午9点30分,吴先生提早半小时走进办公室,并提前3分钟来到约定地点。他微笑着和记者打招呼、击肘问好,一下子拉近了彼此间距离。交谈中,这位已经在农大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长者,始终带着亲切的微笑,没有让我们感到紧张和局促。在采访临近结束时,问及吴先生名字的寓意,他解释说,常是always,总是;信是honesty,守信用;连在一起就是总要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守信。

名如其人,行如其人。先生踏实勤奋的经历如一股清泉流于山涧,润物无声、波澜不惊,在涓涓前行中别有一种儒雅潇洒的气韵和坚韧不拔的追求。与先生零距离接触,无不感受他的魅力所在,深深被他立德树人、默默奉献、教育报国的精神所感动。衷心祝愿先生生命与事业之树常青。

(采访记者:于哲 马文哲 动科学院学生王润哲 受访者本人供图)

更多阅读:吴常信院士荣获我校首届“立德树人卓越成就奖”


责任编辑:于哲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