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分享中国经验 携手合作发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中国减贫经验”线上研讨会综述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17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暑假期间,中国农业大学的26名留学生在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的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参加农业实践和学习。图为7月23日,来自非洲国家布基纳法索的萨图宁(左一)和实验站工作人员在实验田里查看农作物长势。新华社发


亚吉铁路在疫情期间货运周转量实现增长,图为9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英多得货场,中国和埃塞的工作人员监督集装箱装车作业。新华社发

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消除贫困,实现人人共享和平与繁荣。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之际,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40位前政要、国际组织和智库代表近日围绕“203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中国减贫经验”展开线上研讨,分享减贫经验,携手改革合作,探索共同前进的道路。

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携手合作

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全球减贫事业最现实、最紧迫的挑战。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性答案,国际社会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多边主义,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共创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与会中外人士认为,中国减贫实践的经验值得更多国家学习借鉴。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肯定了中国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上所取得的成功,认为这对全球目标的实现贡献巨大。他表示,未来中国继续发挥多边领导的作用力,在世界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仍然可以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成功消除贫困,为全人类打造更可持续、更繁荣和谐的世界。

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认为,正是中国在社会和经济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促进了全球实现大部分的千年发展目标。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界银行原高级副行长林毅夫表示,中国在消除贫困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在过去的40年中,超过8亿中国人摆脱贫困,现在中国只有不到1%的人口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从中国经验来看,根据国家经济的“比较优势”发展经济是保持包容性与动态增长的秘诀。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提出,中国脱贫人口占世界脱贫人口的四分之三,这是如何做到的?通过自下而上的针对性减贫方法以及在资源和人口素质方面的持续投资,中国努力消除农村极端贫困的实践取得了成功。卢旺达驻华大使詹姆斯·基莫尼奥介绍了中国与卢旺达在教育、健康等方面的合作。他表示,在中国与南部非洲大陆的合作框架下,中国支持了许多帮助人们摆脱贫困的项目。在努力建设知识型经济国家的背景下,中国也在教育领域作出了贡献。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网络主任杰弗里·萨克斯认为,领导力的缺失,尤其是领导力在美国的缺失让情况更加复杂。疫情背景下,将资金用于高回报的投资至关重要。像“一带一路”这样的倡议可以通过将资金集中于高回报,特别是高社会回报的投资项目,作出巨大贡献。

为抗疫减贫开新局

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7位专家聚焦“新冠肺炎疫情与全球减贫”主题,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及降低全球贫困发生率把脉问诊。他们普遍表示,各国携手与共,以务实合作遏制疫情蔓延,是应对此次危机的关键之策。

从国家内部发展来看,不少嘉宾认为要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增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效应,减少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冲击。新开发银行副行长、CFO莱斯利·马斯多普指出,中小企业关系国计民生,但疫情期间深受重创,政府应该通过购买服务、财政支持等方式为其提供有利条件,并激发其内生动能。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例举河南新县扶贫经验,指出个人、社会、政府需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其中,政府要在解决个人就业、子女教育、享受公共资源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南非全球对话研究所执行所长菲拉内·姆特姆提出政府增强对非正规经济部门的支持机制,切实提高其贸易水平,是实现减贫的重要途径。此外,还要突破社会福利制度的局限,以便人们享受更为广泛的福利保障。

论坛上,数字科技的重要性屡次被专家提及。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讲述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依托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的故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地游客锐减、农民收入降低,因此,他们尝试直播带货,凭借数字经济寻求发展契机。马斯多普同样指出,数字经济的作用在疫情下得到凸显,其加速发展对增强经济韧性,缓解经济停摆具有现实意义。

从国际合作共促发展来看,卡特中心中国事务高级顾问刘亚伟表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降低全球贫困发生率的当务之急是在全球范围内遏制病毒传播,需要在疫苗研发、医疗诊治等方面强化国际协作。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专业研究员伊恩·贝格鼓励全球性治理机构发挥作用,在机制、制度方面革故鼎新。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盘活更多可用资源,回应相关国际援助请求。罗高寿俄中关系分析中心主席谢尔盖·萨纳科耶夫提倡各国增进沟通、搭建桥梁,促进构建新的世界秩序,从而转危为机,开创国际社会合作发展的新格局。

为非洲可持续发展寻路径

在分论坛上,多位嘉宾聚焦非洲发展主题,围绕产业发展、国际协作等问题展开热议。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徐秀丽认为非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达成两个目标:一是摆脱贫困,二是消除饥荒。这些都与农业发展高度关联,所以推动以农业为基础的综合性发展是其可尝试的一条发展路径。她提到,中国与坦桑尼亚在农业发展的民间互动方面合作密切,成为助力当地发展的重要外援。南非国际事务研究所首席执行官伊丽莎白·西迪罗普洛斯认为在基础农业以外,还可发展农业加工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增进经济收入。

除了农业,不少嘉宾指出制造业、服务业、绿色能源开发甚至电子商务等都应被纳入产业体系,以此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摆脱贫困注入动力源泉。西迪罗普洛斯举例,当地可发展建筑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半成品加工,融入全球产业链条之中,便于贸易往来。当然,产业选择要把握“轻重缓急”,在非洲大陆发展的整体框架下系统考虑、稳妥抉择。中国非洲商会秘书长吉尔斯·德扬认为非洲需从新冠肺炎疫情中吸取教训,建立完善的医疗机构和与之相关的产业十分必要。比如,涉及制药业、防护用品生产等可纳入筹建之中。

如果把产业发展作为自我造血的重要方式,那么增进国际协作则是激发其内生动力的强大支撑。南非前驻日本、西班牙等国大使格特·约翰斯·格罗布勒指出,非洲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像中非合作论坛、金砖国家峰会、南南合作等都为其发展注入动能。要完成非盟《2063年议程》中规划的目标,非洲需要向相关国家借鉴经验、与国际社会加强合作。西迪罗普洛斯也指出,合作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非洲各国需要搭建解决共同问题的协作平台,完善相应制度机制和治理体系。

本报北京9月16日电 本报记者 蔺紫鸥 李 晓

《光明日报》2020年9月17日12版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