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住在村里“读研”——中国农大科技小院研究生驻村助农薪火相传11年

新华社 2020年09月02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新华社石家庄9月1日电题:住在村里“读研”——中国农大科技小院研究生驻村助农薪火相传11年

新华社记者 范世辉

“叔,我从您鸡舍里取个粪样,实验结果出来后再给您回复。”站在鸡舍门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黄晓芙拉家常般和养殖户说。

2019年2月,黄晓芙来到河北省曲周县白寨科技小院,进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与有机肥方面的研究。这个暑假,黄晓芙和白寨科技小院的其他4名同学一起在农村穿街入户,和周边三四个乡镇的养殖户“打成了一片”。

黄晓芙是白寨科技小院第12代“掌门”。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李晓林、张宏彦、王冲三位教师,带着曹国鑫、雷友两名研究生来到白寨村,找了59户农民的163亩地做高产高效示范。为了方便工作,曹国鑫和雷友在村里找一个小院住下,科技小院由此而来。当年,示范田里的玉米产量比其他地块增加了16.8%,曹国鑫和雷友成了当地农民眼中的农业专家。

2010年,第二批入驻曲周县科技小院的农大研究生共有7人,高产高效的战役由他们接着打。他们分别在三个村子里驻扎,在村里完成研究生学业,推广农业科技,导师则会经常过来驻村进行指导。随后,一批接一批,科技小院的学生渐渐多起来,每年都会有一批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在曲周“安家”。这里既是他们的校园,也是他们的实验基地。

“一方面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更好地与当地生产结合;另一方面在农村一线进行研究和服务,培养研究生们知农爱农的三农情怀,锻炼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说,科技小院实现了研究生培养和服务地方农业发展的“双赢”,曲周成为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基地。

今年4月以来,廖文晴、丛佳慧、杨晨等9名研究生来到曲周,分别在前衙村、王庄村、相公庄村等6个科技小院安顿下来。他们活跃在农村,在智慧农机、特色种养、粮食高产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技术推广。

“今年7月初来到前衙村,一直就住在村里。我已经适应了农村的生活,也觉得自己在这里学习工作特别有意义。”前衙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刘凌玥从小在城市长大,她说,住在农村才能更好地认识农村和农业,接过师兄师姐手中的接力棒,是一份荣耀,也是一分责任。

11年来,共有200多名研究生在曲周完成他们的学业,科技小院也在曲周农村遍地开花。他们在农村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承包土地做示范,闲暇之余还举办农村文化活动,义务辅导村里的孩子们,很受农民欢迎。

“11年来,中国农大为曲周引进新品种9个,引进技术25项,集成创新技术体系8项,获得1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并在《自然》杂志发表两篇最新科技创新成果。”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站长江荣风介绍说。(

新华社2020年9月2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