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李小云:防疫普及做到位,农村老百姓会配合

观察者网 2021年01月21日 报道 浏览次数:

【采访/观察者网 赵珺婕】

观察者网:最近我国河北、黑龙江等地都爆发了小规模的疫情,据河北省12日通报,本次河北疫情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截至当天,农民在全部病例中占70.7%。另据黑龙江省13日通报,当地近日新增病例均与望奎县疫情有关。感染者多集中在望奎农村。农村防疫在此轮疫情传播中格外引人关注。为何农村成了本次疫情爆发的“重灾区”?

李小云:其实疫情是不分城市和农村的。疫情本身,并没有城市和乡村的概念。疫情的发生和传播主要遵循的是病毒传播的基本规律。这个基本规律取决于三个条件:

一是传染源在哪里?如果传染源在城市社区,它就会在城市社区发生,如果传染源在农村社区,那农村社区就会发生,不是说因为农村就会有疫情,不是这个意思。

二是任何传染性疾病,不仅是新冠疫情,包括感冒在内任何大小病都是一样的。它是不是造成大规模的传播,取决于潜伏期之内所感染的人口数量,如果在没有发现的情况下,已经产生很多的感染,而且在一个大的人群环境里缺乏有效的管控,就会造成很大的扩散。

三是即使发生了一定数量的感染,但大规模的流行则取决于防护是不是迅速和到位,这里面包括检测、报告制度以及有效的防控措施。

这些东西其实城市和农村是没有太大差别的。

所以不能因为河北和黑龙江这一次疫情主要发生在乡村,我们就开始讲乡村容易流行。这次不过是传染从乡村开始。我2020年3月写过一篇文章说了这个事,那个时候是从武汉市区开始的,不是从农村,所以大家还觉得“大疫止于乡村”,这其实并非如此。

黑龙江鹤岗农村疫情防控,让党旗在农村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图源:共产党员网)

我当时说疫情不会止于乡村,大疫哪里都不能止,只要有疫情,不防护哪里都一样。大学里也一样,如果学校有一个病例,现在学生们天天在食堂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生活,大学的教室人多集中,传得可能更快。所以很难说哪里更脆弱。

另外就乡村而言,从流行病的传播、防御角度来讲,乡村的确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我们现在的村庄,尤其是平原地区村庄的居住群落还是比较集中的,不像在山区住得很分散。像河北和黑龙江的平原地区,它实际上和城市社区有相似之处,这是有利于病毒传播的。

第二个方面,现在的乡村,特别像平原地区的乡村处于冬季,大家都在家里,也没有户外活动。都在家里的时候,实际上会相互串门。串门是特别普遍的事。夏天的时候他们多在外面坐着。冬天反而串门会多一些。邻居之间尤其是老年人,留守的人多,相互会非常频繁地串门,晚上一起吃饭喝酒。如果没有防病意识可能要比城市更容易传染疾病。

所以也不能说只有婚礼或者宗教活动容易引发疫情传播,他们本身的社会交往,也比较多地以日常的串门、访客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当某个村民生病的时候,邻里之间会相互探望。在农村要是有人生病了,在周围的亲戚朋友的小范围之内,大家都得看看他(她),一个村子里这样的事非常频繁。这种情况就为病毒的扩散和传播提供了条件。

第三个方面,疫情在乡村蔓延,并不意味着病毒在乡村更容易传播。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它的主要原因是,在过去一年中疫情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城市,再加上我们很多人甚至提出来乡村是一个防御的天堂,给我们的印象好像乡村不太容易传播病毒,因此大家对病毒在乡村传播的警惕性不高,失去了警觉性。

这种意识主要指的是个人保护的意识,在乡村里谁也不戴口罩,大家觉得我不会有病,我们乡村里没病,那是你城里人的病,这种态度导致了麻痹大意。我觉得这个是重要的原因。

绥滨县古城村党支部进行疫情防控工作中(图源:共产党员网)

第四个方面,乡村的疫情申报也很复杂。因为相对来说乡村人口本身对疾病比较麻木,有病不愿意去看,很多时候就是扛着。所以真要有这个病毒,他们也不太知道这个病的症状是什么,不太会详细地去了解。村里的老人们,很多也不会看手机了解新闻,也不会去研究,也没有这种宣传,虽然天天看电视,但觉得和他们都比较遥远。新冠肺炎的症状是胸疼、咳嗽、发烧,好多老人到处都疼,经常咳嗽,也经常感冒,他们也不一定会说出来,对这个事情比较麻木。

这跟城里不一样。城里的人天天接触这些信息,会比较警惕,在各种各样的防控措施刺激下,精神上也比较紧张。但乡村对这件事比较麻木,不太在意这个事情,所以这也会造成一定程度发现病例的延误。

这次石家庄农村疫情呈现出社区型和聚集型等几个特点,估计和上述的情况有关。疫情没有传播得很广的原因就是因为现在是冬天,人们的活动半径很小,感染人口基本上还是以在村里活动的人为主,基本就是住在那个地方的农村人口。

观察者网:您在2020年3月的文章指出,病毒从来没有城乡差别,当时的农村疫情远远弱于城市疫情,使大家产生“城市是瘟疫的易发地,乡村是免疫的天堂”的假象。和现在的情况对比,我们当时的哪些手段阻止了农村疫情的广泛传播?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又忽略了哪些关于农村疫情防控的基本认知呢?

李小云:当时发现疫情的传播是在城市里,发现风险以后就把城市给封了,所以就没有更多地传到乡村去。武汉封城以后其他地方都很少,就没传到其他地方去了。

但如果你不封的话,就肯定传过去了。所以当时我提出来说,当时乡村没有的原因,不是说乡村可以免疫,而是病毒就没传过去。

观察者网:还是我们当时封城那一步做得比较到位。

李小云:封城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隔离和停止流动,看起来措施有点严厉,但这是唯一的办法,没有别的办法。你不限制流动,就会传播。欧洲美国之所以到现在控制不住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控制人员流动不到位。

观察者网:相比城市,农村地区的村落构成、人口结构、村社环境都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家禽家畜的饲养环境、居住的卫生条件都比城市要差一些,在防控疫情的过程中针对这些环境,有哪些重点呢?

李小云:我不是公共卫生专家,没法就这些问题发表专业的看法。如果村落集中,居住人口很多,而且老年病人多,公共卫生条件差,特别是缺乏防护意识和疫情监控,那么一旦发生疫情,肯定容易传播。但我还是要说这不是城市和农村的问题,而是说只要符合病毒的传播,都会发生疫情。

北京通州区张家湾皇木厂村,村口有专人负责对进村的人员测量体温。(图源:新京报)

观察者网:去年初疫情爆发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农村地区超强的组织和动员能力。这种组织和动员能力,和城市社区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

李小云:乡村的特点的确有利于疫情传播的管控。比如在学校里面不太好实施、城市社区里也不太好做的一些措施,在农村地区反而更好做一些。加上现在乡村人口比较少,居住人口密度也不大。大部分平原地区的乡村,村落比较集中,所以实际上是有利于管控。

农民天然就很朴实,他们一旦意识到这个事情,是会非常配合的,同时我们也有一个很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从县、乡、从行政村到自然村的一个整体,包括村委会、村支部等乡村治理的体系比较完善,动员机制各个方面都比较到位。所以实际上在乡村管控不是问题。

而乡村中防控疫情的薄弱点是“防”,要提高村民的意识,这是核心。一旦疫情传播起来进行管控,可能比城市更有优势,而城市可能“防”的优势更明显一些。

观察者网:根据您的调研和了解,农村疫情防控还有哪些工作可以做的更加精细化、人性化?

李小云:农村防护是全国范围的,农村方面首先要把新冠疫情防护的知识、疫情带来影响的信息,真正深入到农村的千家万户去。至少我去过的很多农村,人们不了解这件事,包括病毒会对什么样的人口、什么样的年龄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等等,应该怎么洗手,应该怎么防护等知识。所有这些城市里比较普及的信息,在乡村其实是缺乏的。

我认为这次一个最大的教训就是,我们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个普遍印象,疫情是个城市的病,不是农村的病,很多地方都这样。我到农村去,村民说,我们这里很干净,李老师你来我们这儿没有病。我说怎么可能呢,传过来就有了。

河北、黑龙江疫情的一个最大的教训,是我们要呼吁“病毒不分城乡”,就是说最大的教训是乡村麻痹大意了,形成了一个错误的印象,说病毒这件事不会到乡村来。

而且好像我们的防控重点也放在了城市,我们大量的防控资源都放在城市了,包括各类检测、报告等各个系统,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乡村本身医疗资源就缺乏,你想去检测都没有检测的,你想做核酸检测还需要去医院,不是很方便。此外村民的自查就医意识薄弱,大多不太在意头疼脑热,尤其是老人,哪里疼他不会说,这都会导致发现滞后。这些都导致了乡村疫情的规模性爆发。

石家庄消防救援支队藁城大队消防员在小果庄村村口路段消杀。(图源:中新社)

很少有人做这些普及性工作,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乡村,过去毛主席讲过这个思路,但现在还是有这个问题。

所以目前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应该把防御作为疫情防护的重要方面,因为这是目前急需的一方面。此外,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报告系统,而完善的报告系统同时要求在乡村中不能产生恐慌,要鼓励自报,对自报给予奖励。而不是建立举报等机制,因为这样容易产生恐慌,一旦形成,相当于是把疫情负面化和妖魔化,而乡村陷入慌乱情绪,不利于下一步疫情的控制,也会形成更为久远的社会问题。

所以在乡村中,要让村民理解这个病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不是一得病就等于死亡,也不是得病就会传染。我们要做好普及工作,保证报告系统要按照乡村的特点有完善的认定机制,根据自身的症状反应,鼓励个人的报告是最重要的。然后按照一定的措施,鼓励个人进行个体的保护,比如鼓励洗手、戴口罩等。

观察者网:其实目前农村的老人有很多慢性病的症状,大部分都是在忍,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是那么了解,也不把显现出的症状当回事,怎么才能提高他们自查就医这样的意识呢?

李小云:城市里得人从不同得方面获得信息和知识,城市里的人有人管,单位、公司、社区多管齐下,乡村只有一个村干部在管。渠道单一,信息量不够,知识传播不足。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信息和知识提升意识。很多时候是工作没做到位,老百姓不知道,知道了他们是会配合的。

观察者网: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疫情期间因为物流阻断,很多城市花了大力气解决基本生活物资问题,农村家庭却因为具有生产能力,米面蔬菜都能自给自足,让很多城里人羡慕。我们以往都会说农村是薄弱环节,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差,但这种小农自生产能力却在这次疫情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抗风险性,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您觉得我们该如何认识农村的这种抗风险和分散风险能力?

李小云:从这个角度讲这其实是一个农民本位的问题,在一个没有疫情感染的乡村,你当然可以自给自足,也就是大家讲的农村有很强的韧性。但是我们不能把城市和农村割裂起来看,小农自己自足了,但是城市中的需求怎么办?

其次也不能说因为疫情,大家都回到农村去,这样农村就不可能再自给自足了。比如农村有100亩地,现在10个人自给自足,如果100个人回去,那不就是每人一亩地,这就又回到了过去人多地少的状态,能自给,但会不足了。现在的时代已经变了,这样的想法不现实。

你不能够把现在人口稀疏所呈现出来的优势,作为人口都回去以后也会自然有的优势。所以我们讲城乡一体化,不能单纯说农村说农民,城乡一体化要从城乡融合这个角度来讲,是城乡进行有机的互动。

观察者网:就是说以后也不是完全地消灭农村,或者说一昧倡导农村的生活方式,还是要把城市和乡村当成一个整体来看。

李小云:城乡融合这个思路是最好的,城镇化不是消灭乡村,我们过去不重视乡村,所以要振兴乡村。但是说乡村振兴不是说都要回到农村去,而是说城市和乡村要协调发展,要融合,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城乡是一体的,协调的。现在很多人说乡村的好处多、歌颂乡村,主要是反对过度的城市化,是在唤起我们对于乡村的感情,这都是有益的。但不能把乡村过度浪漫化。

观察者网:河北省石家庄地区的疫情爆发使得人们聚焦于农村宗教的问题,有传言表示“此次疫情蔓延系天主教会活动导致”。在您的调研过程当中了解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李小云:农村的宗教问题与疫情之间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它目前只是村民们的一个活动而已,我不了解宗教的活动是如何引发疫情的。但是聚集性的活动肯定需要注意。

中南某地区教会资料图(图源:基督时报)

观察者网:随着现在农村老龄化,以及城镇的人口结构变化,农村的传统价值体系可能会慢慢消失掉。这一次农村疫情的集中爆发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目前对于农村的老人关注仍然不够。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农村精神文明生态,同时更加关注农民精神需求方面?

李小云:这不是一个城市、农村二元对立的问题。国家逐渐进入老年社会,这次疫情农村的疫情爆发很大的比例在老年人,他们是易感人群,但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欧洲也是一样,死亡率最高的都是老年人群体。老年人是我们整个社会越来越需要关注的群体。

我不希望总是分农村、城市,但是农村、城市各有特点。目前农村的老人问题更为突出,但其实农村养老环境比城市还好一点,因为农村有邻里各方面的关怀。

从老人的社会福利角度来讲,首先,农村老人的营养健康是一个很重要但被忽视的方面。农村老人的营养相比城市老人的营养来讲要差很多。这对于他们抵御身体疾病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应该打造营养健康的乡村,提高生活水平需要提升适合当地的营养健康条件,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来做的。

第二,农村老人的居住条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老人来讲,居住条件差很容易得病。尤其是到了冬天以后,呼吸道疾病,包括新冠肺炎,都属于呼吸道感染,很频发。这些方面其实我们都忽视了,城里人住的小区里很温暖,很舒服,这有利于老人的抵抗力。

第三,农村老人的医疗条件。定期体检在农村是缺乏的,这方面城乡之间差异比较大。这些也是城乡公共服务差异的问题。

观察者网2021年1月21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