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以更有力的举措、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学习强国 2021年01月09日 报道 浏览次数:

编者按: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今年我国已进入“十四五”时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为此,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们围绕与“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有关的“乡村治理”“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议题展开了专题讨论,本报特择其部分内容刊出,以飨读者。

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

■ 中国农业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 杜晓童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就必须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而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充分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并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发展。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更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已经从脱贫攻坚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就对党管农村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因此,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分认识这一历史性转移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不断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筑牢国家治理的基石。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头羊”和主力军作用,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不断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治理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进展,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例如广东省临步村推行积分管理,通过激励方式调动广大农村党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甘肃省灵台县在各村建立“红白理事会”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统领作用;四川省罗江区通过探索“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协调发展机制,实现了农民合作社组织规模和农户覆盖面明显扩大……

这些乡村治理新成效新成果的背后,离不开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更离不开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因此,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要进一步做好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要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不断完善激励机制,逐步提高基层干部待遇。要做好“选人”“育人”“留人”工作,高度重视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切实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并重。

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 中国农业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 杨舒娴

土地是财富的源泉,是农民的根本。土地作为一个最基本的要素,贯穿于“三农”问题的始终,并对农村其他领域的改革发挥着支撑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要实现乡村振兴,不能忽略土地制度的重要作用。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助推乡村振兴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长期以来,农村土地缺乏科学规划与管理,使土地性质不清,范围不明,生活用地占生产和生态用地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房建设、村庄公共建设杂乱无章,导致乡村风貌退化。农村土地利用无序化,既违背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原则,也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工作面临的问题,需找到有效的着力点,确保改革工作的精准到位。新时代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坚持把依法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要以土地制度为引领深化农村改革,有序有效释放土地活力。抓住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契机,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作为我国农村最基础的制度,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具有超强的适应性和发展性,彰显出解放、发展和保护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根本性制度优势,助推了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整体提升。

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征地农民利益,使农民群众共享城市发展利益。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40多年前,我们通过农村改革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40年后,我们通过乡村振兴,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坚持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我们要瞄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和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我们就一定能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有效缩小城乡差距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 中国农业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 莫媛媛

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过程,是实现发展成果共享的有效途径。城市和乡村都是百姓的生存空间,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特点。狭义的要素主要是指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广义的要素还包括技术、数据乃至任何可以产生价值的新型要素。城市与乡村相比,资本多,技术含量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但劳动力和土地少,农村则相反,要素上的优劣互补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能。有效推动城乡融合,就必须实现要素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我国坚持城乡间要素市场化配置,同时要完善畅通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

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不断繁荣,互联网能够为要素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技术支撑。

从时间维度看,构建全国大数据中心,实现信息在城乡间传递的时效性、精准性。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信息的获取是否及时和准确将会影响生产和交换。城乡发展不平衡本质上是城乡要素的不平等交换,乡村土地和劳动力的价格远低于城市,城市的产品又高于农产品的价格,因此乡村在交换中处以劣势。那么,如果通过全国大数据中心收集、整合信息同时供城乡获取,城乡间的生产要素就能够根据及时的信息处理从而把握市场变化,使交易中的要素定价更加公平,城乡主体在竞争中更加平等。

从空间维度看,打造线上交易平台,提高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效率。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完善能够大大降低城乡间空间距离所带来的成本,但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千变万化,光依靠交通网络建设是满足不了乡村发展需求的。然而,依托互联网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可以为城乡间互动、交易搭建平台,提高城乡间要素、资源配置的效率。电子商务也增强了供给端与消费端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减少库存积压、生产商品有价无市、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等供需错位现象的出现。国际贸易中有一个要素价格均等理论,即如果两个不同的地区进行自由贸易,在没有交易成本、交通运输成本和损耗成本的理想状况下,依靠产品贸易可以使各种要素的价格趋向均衡。

总的来说,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宏观调控有力度的制度条件下,不断完善沟通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缩小城市和乡村之间在市场中的时空距离,促进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将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筑牢乡村治理根基

■ 中国农业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 李敏

在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作为保障性因素的乡村治理这个根基一定要夯实。随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村改革的深入,乡村治理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要坚持基层党建引领。党作为我们事业的领导核心,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关键在党。多年以来,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新发展阶段要把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治理的全过程,基层党组织要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的要求,通过选拔优秀干部人才、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和监督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等途径,凝聚起广大基层党员的力量和智慧,确保乡村治理得到人民群众拥护,乡村振兴取得实效。

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更好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实施乡村治理和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群众参加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人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切实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做到乡村振兴为了人民、乡村振兴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协同推进。推进乡村治理有效,自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基础,要继续发展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促进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强化乡村法治建设,加大普法宣传,基层干部要带头遵法守法用法,引导人民群众自觉遵法守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德治水平。

相信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将更成熟、更完善,乡村治理局面将更生动活泼、和谐有序,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成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 中国农业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 李欣钰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长期以来,农村农业的发展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了土壤板结、重金属含量超标和地下水体污染等问题,进而使农村的环境污染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

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加快推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治理理念,改变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采取可持续的生态治理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优先于经济建设的位置,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只有采取这样的方式才能从源头上逐步改变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

其次,要加强监督,构建多元合作的生态治理机制。这就要求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主体同时发挥作用。政府颁布相应条例规定规范企业的生产活动,同时还应以监督者的身份监督企业的生产活动;企业自身在生产过程中也要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的各项规定,自觉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对于农村居民个人来说,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承担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同时还要以监督者的身份监督企业的行为。

再次,还要加强生态技术革新。“现代化的科技创新的生态治理技术是农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进工具”,通过创新生态治理技术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检测,及时处理污染情况,有效防止污染扩大化。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充分把握利用好农村的资源优势,通过改革创新让农村的自然生态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绿色方案。

短评

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浩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如何以更有力的举措、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至关重要。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并高屋建瓴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七点具体要求,包括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等。这七点要求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抓手。与此同时,也为我们的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指明了方向。

七点具体要求中的每一项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关涉区域整体的系统性治理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系统性治理理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中又一次强调“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以及国内经济政治发展趋势,使得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治理客体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与此同时,日益复杂化、技术化的复合治理格局要求治理参与者能够更加科学化和人文化地应对治理事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要遵循“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既要深入研究具体问题,也要善于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善于洞悉治理规律,例如研究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如何融合与发展这个问题既涉及到完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也关系到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改善生态文明等诸多方面。因此,对乡村振兴相关工作的推进,要注重通盘谋划,不能只顾“前军”而无视“后勤”,不能只考虑眼前而无视后续,不能急于求成,必须久久为功。

因此,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自身专业特长深化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和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中国社区报学习强国号2021年1月9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