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IDT】中国发展人记录

IDT 2021年10月14日 报道 浏览次数:

作者| 徐秀丽,王伊欢,齐顾波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倾听中国发展人的故事

“我很难想象他是如何做到的?刚从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高层会议上下来,下一秒就倚在云南村边的小牌子上,和村民们一起讨论社区发展项目进展?我想这些发展研究者总与一般的研究者不太一样,但说不清楚具体是什么。我觉得这样的状态还挺有意思的。”——一位官员形容发展研究者

“十年前我就想做这件事了(记录发展工作),可是一直忙于办公室里项目管理的各种文字文件工作,可以说,文章虽没写,但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成了机构关系专。” —— 一位国际发展项目经理

“做了这么多年的项目专家咨询工作,感觉西方的这套方法、流程非常完善,但在中国的实际操作中也只是一些方法和流程,不可能原搬照用,必然需要调整。”—— 一位资深发展咨询专家。

“随着国际发展项目的增加,到上个世纪末,中国的发展工作者数量已非常可观,这些人主要集中在国际发展援助项目管理和执行的区域,比如北京、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陕西等地……他们在生活日常、职业技能、身份的社会认同等方面在西方和中国之间建构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并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上在中西方之间进行翻译和沟通,解读和形塑双方的初衷和议程……他们不是完全服从于西方的‘代理人’,而更多的是一个‘利益的调节者’,和不同发展知识和经验的’融合者’。”——by 一位发展研究者

“老一辈发展工作者对社区发展的理解和本土实践经验没有被研究者传承下来,也没有对新一代从业者产生影响,发展工作知识和经验的衔接隐约出现了断层……对于如我一样的实践者来说,我们能给自己和这个行业留下什么?本土化的实践经验和思考几乎停留在各自的脑海里,流传于口头上,既没有被有意识地记录、总结和分享出来,也阻碍了实践者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为支持。”——一位年轻的发展工作者

各位发展界的同仁们: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多边金融开发机构和设想的启动,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G20峰会、气候变化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各种国际发展议程的推进,尤其是自2016年G20峰会又即将在中国举行,“国际发展”的话语逐渐突显出来——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高层已明确表达了中国要积极参与完善全球发展架构,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促进发展授权,贡献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从根本上而言,“一带一路”在宏观上追求的是不同种族、信仰、文化背景的国家共同发展的目标,遵循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因而,“互联互通”成为关键,这不仅指自然地理和基础设施上的联通,更重要的是跨国别、跨文化的社会形态、制度与意义等方面的互相翻译与沟通。

发展研究独特的三重贯穿性:贯穿本土与国际、贯穿宏观与微观、贯穿理论与实践,在当前的大战略、大布局下具有无法替代的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讲,该领域的多学科交叉视角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规划贡献点”、“执行纠偏器”和“理念守护者”。这些独特的功能一方面逐渐被高层所认知,比如设立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以及加强在2016年G20峰会中的发展议题等;但另一方面,这些三重贯穿性也极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被疏漏。

在此背景下,中国国际发展已有的人才储备及其在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经历和经验是笔值得挖掘的财富。作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和历史特征的社会群体,他们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经历了兴起、衰落与转型,其身上所具有的跨越不同文化、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学科视域等方面的能力和特性也必将在新的国际发展时代里继续发挥着独特的桥梁性沟通作用。可以说,他们是“一带一路”中“互联互通的垦荒者”,在中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进程中承担着不同文化、不同国别、跨越不同社会层面沟通的搭桥者。我们作为中国发展研究的参与者,建议推动中国发展研究人物的记录和特质传承。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倡议,邀请各位发展同仁们的参与和贡献。1

记录的对象和内容

如果您从业于发展领域(国内使用不同的称呼,比如“发展研究”、“农村发展”、“区域发展”、“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人类学”、“发展规划”、“社会发展”等相关领域),不管您是从事国际发展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还是国际发展项目的决策与管理工作、发展项目的专业咨询工作,或者是发展项目的基层实践工作,都欢迎自荐或推荐同事给我们,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将在文后附上。

在记录的内容方面,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仅供参考,我们关注的是发展从业者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事件或体验,他或她认为最需要值得记录的内容和故事。

基本信息,尤其是主要经历和职业历程,历史维度的回顾很关键。

如果是国际发展政策决策与管理者:国际发展工作历程对于自身职业发展路径与工作方式的影响,现行西方国际发展与中国发展理念、政策、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差异和处理案例及感受等,谈谈您所理解的中国国际发展的研究、管理、实践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问题与挑战。

如果是国际发展研究和教育从业者:谈谈对于现行西方国际发展与中国发展理念、实践、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差异和处理案例及感受等,谈谈您所理解的中国国际发展的研究、实践和人才培养工作现状、特点、问题与挑战。

如果是发展项目经理、咨询专家等:谈谈具体工作中的语言、文化、制度差异和处理方式、以及生活体验等。具体可谈谈所参与的具体发展项目的设计、执行、监测评估过程和特点。

如果是基层发展实践者:国际发展的理念最终如何落地、发挥了什麽样的功效,将最终取决于最基层的发展工作人员,他们可能是县乡村层次的行政管理官员,也可能是村中的某些关键性工作人员,尤其是大量国际NGO的工作人员在职业工作中的喜怒哀乐,专业知识与个人生活的交织、困惑、机遇与挑战,彰显他们在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

记录的方式

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可作为作者之一,自己记录自己的发展工作故事,您记录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您认为在自己的职业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不必拘泥于记录的提纲。

我们通过访谈,记录下您的故事。

此外,如果您愿意,我们在文字记录外,还可以做一些影像的记录——当然,这些都必须提前征得您的同意。

文字版记录成稿:一个案例约5000-10000字。

时间进度和安排

我们希望2016年5月-2017年12月完成10-20人左右的记录,具体规模将依赖于能够参与记录的团队成员的参与状况。初步日程如下:

2016年1-4月:征集访谈对象和记录者

2016年5月:确定整体记录内容和要求

2016年6月-2017年12月:根据受访对象和记录者的安排,记录,并随时发布成果到IDT上,以便分享和邀请更多的人参与其中。预计第一份记录为2016年6月发布。

发表和出版的方式

国际国际发展时报(IDT)作为自媒体将适时发布相关记录的进展、中间产出与最终成果。2018年3月,正式集结出版。

如果您有兴趣,如何参与其中

让我们一起启程!

这是一项有意义的记录工作,假如您对此项工作有兴趣,欢迎在2016年4月15日前联系

徐秀丽,xxl@cau.edu.cn

王伊欢,wangyh@cau.edu.cn

齐顾波,qigupo@cau.edu.cn

也可在微信平台下留言,可标明您的兴趣:既可以作为记录者,也可以作为被记录者,同时还可推荐他人。我们将电话与您沟通具体事宜和进展。

IDT微信公众号2021年10月14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