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全球贫困与乡村振兴:挑战与经验

观察者网 2021年10月18日 报道 浏览次数:

2021年10月12日,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CIDGA)/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CISSCA)(以下简称“CIDGA”)以“全球贫困与乡村振兴:挑战与经验”为题,举办了CIDGA2021年会暨发展知识讲坛2021年第58期对话。

对话由CIDGA联合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CIDRN)、英国国际发展研究院(IDS)、南方国家智库联盟(Nest)和全球事务经济与政策研究院(AGFEP)共同举办,来自中国、印度、日本、韩国、英国和南非的知名专家围绕疫情背景全球贫困、农业绿色转型和乡村振兴在国家、区域和全球等不同层面涌现出的新特点和新挑战进行了解读,并为应对全球范围内的贫困和发展问题、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讲席教授李小云主持了该场对话。

印度发展中国家研究与信息系统(RIS)研究院院长萨钦·查图维迪以疫情背景下可持续农业发展与减贫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疫情加剧了地区的不平等,低收入国家受影响最为严重。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在此背景下农业绿色转型,尤其是可持续农业和乡村振兴对应对疫情及全球变化,对全球减贫带来新的挑战非常重要。高效、长期的自然资源管理、对其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加大对科学技术和创新(STI)的投资,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种子技术、节水技术、土壤养护、收获技术和加工技术等,都会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全球减贫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樊胜根,以“农业和减贫:国际经验”为题,探讨了农业与减贫的国际经验。农业发展能够对减贫产生重要的溢出和乘数效应作用。从全球的减贫经验来看,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非洲是土地扩张引导增长型、南亚是小农驱动的农业多样化,拉丁美洲主要依靠社会保护战略,而中国则是农业引领城市化和现代化。对非洲和南亚来说,加强对农业研发的支持、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业补贴的利用效率对促进农业发展和减贫至关重要,南亚同时则需要创造更多的非农和城市就业机会。对拉丁美洲来说,确保宏观经济稳定是拉美实现减贫与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条件。而建立社会保障网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改善农村地区营商环境,缓解环境恶化问题,加强农村地区的地方治理和能力建设,则是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努力方向。

韩国农村经济研究所(KPEI)前副院长权泰进以“韩国乡村振兴的经验和挑战”为题,从宏观层面分享了韩国在乡村振兴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及其思考。从历史的视角来看,韩国在70-80年代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和农业产业的低增长甚至负增长。90年代后,韩国政府制定了若干政策来促进乡村振兴:一是促进地区战略产业;二是地区品牌建设战略;三是传统知识的复兴和产业化;四是改善基础设施。到了二十世纪,韩国开始实施乡村振兴增强版:一是更加注重地区创新系统和创新能力建设;二是建立生产和收入基础;三是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四是加强和促进市场化导向。权泰进认为有效的农村振兴政策有助于农村居民摆脱贫困,收入对农村可持续发展仍然是最重要的保障。但仅仅强调收入是不够的,只有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保持农村社会的活力。政府的扶持政策与居民的自愿参与有效结合,才能保证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振兴。

日本国际开发协会(JASID)会长、东京大学教授佐藤仁,对当前日本的贫困状况及原因进行了解读。虽然就国内生产总值而言,日本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从相对贫困的角度来说,日本在减贫方面与经合组织其他成员国相比还很有差距。儿童贫困、虐待儿童、性别不平等、自杀和人口负增长是目前日本减贫面临的重要挑战。他强调了居民志愿协会在关爱乡村居民中发挥的作用,保证了日本乡村“没有一个人掉队”。这种志愿服务组织在日本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他们在灾难来临时组织居民转移,为社区提供志愿巡逻服务、关爱老人、组织传统活动,让居民有归属感,这对联结人口数量日益减少的日本农村社区社会网络、日本农村居民的安居乐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他强调,相比于减贫的努力,从源头上不产生贫困更为重要;贫困很大程度上与孤独相伴随,创造一种具有归属感的环境对避免新时期的日本贫困非常重要;政策制定者要从“解决问题”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向“减少问题”的方向转变。

英国萨克塞斯大学发展研究所教授/社会、技术与环境可持续路径研究中心(STEPS)主任伊恩·斯库恩斯探讨了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农村发展是减贫的核心,但对农村的干预不能单采取单一的方式进行,应该采用了解人们的生计为中心的地域性方法。在制定农村振兴战略时,必须从人们做什么开始,拥有什么资源,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和因为农村人不仅仅是农民,他们也可能在城里工作,他们也可能是企业家,是移民等等,因此农村发展必须采取综合的生计办法。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制定一种综合的地域性空间方法,将农村和城市地区联系起来。所有这一切需要超越技术、市场和生产力提高的干预方法,将农村发展置于更广泛的政治经济学的视阈之下,系统性的思考农村发展的资源分配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力关系,包括土地规划、城乡互动、基础设施供给等的地域性生计视角。

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高级研究员弗朗斯·斯瓦内普尔强调了农业对非洲发展的重要性,非洲仍有5亿人(占总人口的37%)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气候变化、大流行病对非洲减贫带来挑战,城乡人口流动带来的新的城市贫问题,如因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不足造成居住环境恶劣、过分拥挤带来的健康问题、接触大量集中堆放的垃圾、资源消费的不可持续等。通过20多年的案例研究和观察,他提出了10个促进非洲减贫和乡村振兴的经验:1)聚焦乡村地区;2)使用综合性农村发展解决方案;3)外来援助者要“助力自助”;4)建立社区为核心的伙伴关系;5)努力实现可持续;6)具有包容性的领导力;7)注重学习过程的绩效评估机制;8)动员内部与外部知识,减少“知识隔离”带来的负面影响;9)开发人力资源,尤其是针对妇女和青年人的能力建设。10)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整合,不断反思改进、保存文档记录。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全球问题研究院教授唐青叶分享了自己对中国话语特别是贫困话语及其国际传播的思考,她认为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是再现、建构、变革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贫困治理作为国家层面的社会实践,通过话语进行表征,在中外不同语境中,这一话语实践常被各自特有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价值观所影响,被构建成具有不同属性的实践类别。中国扶贫成就突显了中国力量、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扶贫故事需要一套完整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来阐释。

世界银行中国、蒙古、韩国局人类发展部门国别主任叶仕澜以全球贫困和乡村振兴的挑战和经验为题,探讨了民众如何作为绿色转型和乡村发展的驱动力。气候变化是人类生活的最大变数,将会导致冲突和脆弱性。而有效的社会政策主要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建立全面的监察系统来监测与气候变化带来的相关疾病;二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促进能源节约型基础设施和相关的硬件条件来实现。他认为,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发展和气候转型的关键,民众应该以积极主动的角色而不是作为被定义的角色参与到这个系统中。最后,叶主任分享了世界银行集团的下一步工作重点,世界银行集团将会持续关注气候方面的行动,支持20个气候敏感型国家整合人力资本开发部门与气候变化战略和计划行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作出贡献。

供稿:张传红 林海森

观察者网2021年10月18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