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王雪姣:棉田守护者

新疆日报 2021年10月22日 报道 浏览次数: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

金秋时节,新疆棉花又迎来了采收季。天山南北,放眼望去,洁白的棉田里大型采棉机轰鸣着往来穿梭,处处一派忙碌的收获场景。

同样忙碌的还有新疆农业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王雪姣。“棉花采收期很关键,适时采摘才能保障优质高产。遇到不利天气,要及时提醒农户根据天气变化调整采收进度。”10月13日,在办公室里,王雪姣一边查看最新天气预报信息,一边和记者聊。

棉花生长的关键阶段,正是王雪姣和同事们最忙的时候。作为一名党员,王雪姣在关键时刻总是走在前面。

她举例说,新疆棉花机械化采收面积越来越大,其中一个关键环节是脱叶催熟,而最佳脱叶时间的选择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脱叶剂喷施太早,会影响铃重和纤维品质;喷施太晚,遇上不利天气,则不利于机械采收。

保障机采棉适时喷施脱叶剂,是王雪姣和同事们在棉花采收前关注的重点。“根据棉花脱叶剂喷施适宜气象等级指标,如温度、降水等条件,结合南北疆棉花发育情况以及天气预报,我们要给出具体建议。”王雪姣说。

交谈间,王雪姣拿出一份关于9月23日—27日南疆机采棉脱叶剂喷施气象适宜性等级预报。记者看到,数百字的简报,对近期棉花发育进程、未来十天天气预报、未来五天脱叶剂喷施气象适宜性等级预报以及应对措施和建议写得很详细。

“这份信息出来后,很快就通过各相关部门传递到农户手中,新疆农业气象台也进行了公开发布。”王雪姣说。

把棉农需要的信息第一时间送达是王雪姣工作的常态,同事称她是“在电脑上种棉花”,王雪姣却干得乐此不疲。

王雪姣出生于奎屯,从小家里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棉花。她见证了父母种植棉花的艰辛,“有时候眼看就要收获了,一场不利天气过后,大半年的辛苦就白费了。”从那时起,她心里埋下了从事气象研究的种子。

2006年,高考后王雪姣选择了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气象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她攻读硕士、博士期间,选择棉花气象灾害及棉花模型开发与应用方向开展研究。2015年博士毕业后,回到新疆。

“中国超过80%的棉花产量在新疆,研究棉花,没有理由不回到自己的家乡。”王雪姣说。

多年从事棉花气象灾害研究,让王雪姣充分意识到气象与棉花生产的关系——要想做好气象服务,必须熟悉棉花生产的各环节。

王雪姣的父亲是种棉高手,也是她最好的顾问,父女俩见面时话题总离不开棉花。她虚心向父亲学习棉花种植经验,了解棉花生产各环节对气象服务的需求;随着工作经验越来越丰富,王雪姣的棉花气象服务也越来越精准,如今她成了父亲种植棉花的最佳顾问。

工作6年多来,王雪姣说,最大的感触是新疆棉花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让她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在不利天气来临时,将棉农的损失降到最低,是她一直思考的问题。

面对不可控的天气变化,看得见的损失可以通过传统的保险理赔,看不见损失的“哑巴灾”怎么办?为此,王雪姣和研究团队一起进行棉花气象指数保险研究。

气象指数保险是以风速、降雨量、温度等气象指数作为触发因素,只要气象指数达到保险合同规定数值,无论农作物是否受灾,农民都可获得相应的理赔。

“这种只看天气的保险,能提高农民面对‘哑巴灾’时的抗风险能力,减少农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王雪姣说,棉花气象指数保险目前还处于试验性推广阶段,预计明年会大面积推广,随后还会推出特色林果气象指数保险。

王雪姣说,未来,农民“看天吃饭”将会成为历史。

《新疆日报》2021年10月22日4版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