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全国10人!君看巾帼杰,为国“稻粱谋”!

学生记者 王馨仪 张梓瑜 2021年10月09日 报道 浏览次数:

本网讯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不能只有娱乐明星,更要有‘科技明星’。”为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致敬科技先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强国青年科学家”寻访活动,最终确定“强国青年科学家”十名,我校李媛教授成为唯一一名女性获奖者。

李媛,来自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硕士和博士毕业于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李媛教授担任教育部食品精准营养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和中国农大食品胶体与营养递送研究中心主任。

万水千山,只恋故土

2005年从农大本科毕业后,李媛老师前往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深造。田园风光,奶牛遍地的“生命之城”瓦格宁根闪烁着诱人的光芒。优越的物质,安逸的生活在向她招手,可李媛老师从未想过留下。“我出国就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学习国外先进的食品科学技术,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对于异国求学的游子来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身为瓦格宁根大学华人学生会主席,李媛带领热心的海外学子组织庆祝春节、中秋和国庆等活动,让瓦大的校园洋溢着中国节日的气氛。强烈的中国元素慰藉了游子思乡之情,也在荷兰友人的心中绘出了中国印象。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李媛联合瓦格宁根大学及市政府发起捐款活动,并为逝者举办汶川地震追悼会,与受灾群众心连心。

当年的求学女孩学成归来,如今已经成为了有着十余年教龄的骨干教师。初心不改,步履未停,李媛老师在为国育才,科研强国之路上执着前行。

教强国之技,授成人之道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粒金子,教师就是帮助他们发光”,李老师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并鼓励他们将其发挥至极致,取得一个又一个学业上的进步,李老师也倍感欣慰。李老师会因为学生变得越来越开朗,实验上越来越自信,生活中越来越热情而深深为学生感到高兴。

在实验过程中,李老师严谨细致,直接犀利地提出学生的问题,将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同时又不将课堂局限于教室,李老师经常带领学生们赴企业开展实习,了解食品工厂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深入工厂解决产业难题,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在生活中,李媛老师时刻关注学生们的精神状态,想办法缓解他们在求学过程中的压力,请专业的心理专家给有需要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如果学生有困难,李媛老师一定是最温暖的“港湾”。同时,李老师还鼓励学生们锻炼身体,每周开展的羽毛球活动一方面强健体魄缓解压力,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有利于形成在科研过程中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

在学生们眼中,李媛老师是教授,是朋友,也是家长。“李媛教授会邀请我们到她家里做客,感觉特别温暖。除了授课,她还会跟我们聊怎么处理人际关系之类的内容。”李老师的学生李泽坤向我们分享。

科研路漫漫,初心情绵绵

李媛老师致力于“食品功能因子的精准靶向递送”的研究方向,以实现“健康中国2030”为目标,促进食品功能因子的靶向营养干预。中国文化早有药食同源的传统,但功能因子的高效吸收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问题,因此,将前沿的递送技术和传统的药食同源功能因子相结合,会更好地发挥中华传统功能因子的健康功效,把东方的健康饮食带向世界。并且,递送技术可以在未来满足个性化的营养需求,实现食物缓解疾病的功效,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坚信科技改变未来的李媛老师呼吁道:“大家要努力学习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科研对李媛老师来说并不枯燥,“科研人就要甘坐冷板凳”,李老师的坚持不懈,金石可镂的精神使其在科研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高中时李老师就曾经坐烂了三个海绵折叠椅,学生时代也甘于寂寞,经常泡在图书馆和自习室,沉浸在科学的海洋。现在李老师依旧喜欢坐在电脑前,埋在文献堆里的那片宁静。

李老师谈到,人类对宇宙认识还很肤浅,无数的未知都需要人类去探索,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由之路。食品科学不像信息科学领域那样千变万化,大众还是习惯吃传统食物,也许n年之后人类的食品将颠覆我们的想象,所以食品科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比如未来在太空基地的食品,能被人体高度吸收的食品等仍需进一步研究,国外的技术垄断也仍然需要突破。“之前看到中国人在外国抢购保健品,有些原料来自中国,被国外企业进行了深加工和核心技术处理就会以很高的价格再卖回给我们。这种现象很令人惋惜。”李媛老师心中种下了强国梦,希望未来通过精准靶向技术,让外国人来中国抢购我们的药食同源保健品。

“资深”CAUer说农大

“回到农大后有种回到家的归属感,也经历了一种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我在农大生活的每一天都很充实和幸福。与之前相比,我身上多了一份立德树人的责任,也多了一份科研报国的决心,这些都是让我前进的动力。”李媛老师提到:“农大教授们都很朴实,踏实,执着的精神,传承了“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农大精神。”李老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不仅鼓励学生发扬爱农知农的精神,也注重培养学生科技兴农强国的爱国情怀,并教授学生应用多学科交叉知识理论来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问题。  

李媛老师的办公室只有四五平米,堆满了各种文献和书籍。但正是这一间不起眼的办公室,见证了一名奋斗在科研一线的老师的日日夜夜。在这里批改论文、阅读文献、思考科研已成了李老师的工作习惯。这间“陋室”,成为了李老师障蔽人间喧嚣,隔离尘世浮华的静地和梦想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科研沃土。

正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本文特别鸣谢李泽坤同学提供资料)

(摄影:学生记者 张智豪)

责任编辑:姜萍萍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