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村里来了个发展“智囊团”

贵州日报 2021年11月12日 报道 浏览次数:

吴传娟

初冬,站上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龙凤村海拔1900米的大石板坡,放眼望去,高低起伏的山坡上刺梨成片。除草、整枝、采收尾果,3300亩刺梨正式进入冬季管护期。

“今年是我们刺梨第一年挂果,采收了20余吨,不如去年。”说起刺梨的收成,包村干部祝华烽满脸遗憾。“不过明年的产量不用担心了,因为我们有了‘智囊团’帮忙。”转过头,祝华烽信心满满地说。

龙凤村来了个发展“智囊团”,这在毕节已经不算新闻了。

在刺梨基地里,笔者见到了“智囊团”的几位成员,他们有的拿着土钻取土,用塑料袋封袋包装,有的查看枝条病害情况。

“这是我们做的试验田,是关于刺梨高产与提质协同实现的技术构建的试验,取好的这些土,将被送到河北进行化验。”说话的是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王朋强。今年3月,在毕节市委统战部、七星关区委统战部的联络对接下,民盟中央充分协调盟内资源,由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的科研团队,派驻王朋强、郭彬、李辉3名研究生,在龙凤村组建了“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的背后,是农业技术专家团队带领科技人员、研究生长期驻扎农村和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是帮助乡村谋发展的“智囊团”。他们的到来,主要以龙凤村刺梨、跑山鸡、蛋鸡产业为总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培养本土人才,加强环境整治,完善治理体系建设,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通过调研考察,我们发现,龙凤村的刺梨在管护的时候,由于修枝过度、施肥过多,还伴有病虫害,导致产量低。”王朋强说,在取土化验后,团队为龙凤村申请到4万元,购买了11.4吨的黄腐酸复合肥,开展了刺梨需肥规律试验研究,探究刺梨最佳的施肥种类、施肥量、施肥时间以及叶面肥的施用效果,做到科学施肥。同时,为龙凤村申请到20盏诱虫灯、4000张诱虫板、5000支驱虫板,有力支撑刺梨园的绿色植保工作。

厚植乡土情怀,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为了能摸索出一套适宜本地的放养技术,为养殖户提供准确的参数,帮助他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科技小院”团队还围绕龙凤村蛋鸡和跑山鸡产业,开展了筛选优质的国家级品种鸡和地方品种鸡工作,探索发展了阉割鸡跑山鸡。科技的智慧和力量为龙凤村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增添了腾飞的羽翼。

“他们来到我们村后,踏踏实实做试验,给村里带来了新思路、新技术,给全村的发展带来了信心,我们一定会努力跟着他们做,不辜负他们的帮扶。”谈及“科技小院”团队踏实扎根村里谋发展时,龙凤村包村干部祝华烽感激不已。

如今,“科技小院”团队的三位年轻人,每天骑着小三轮穿梭在各个村民组,行走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为农民送去科学的种养知识,用双手描绘着龙凤村的乡村振兴大图景。

《贵州日报》2021年11月12日12版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