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经济学篇 百年经济理论创新,形成四个基本特征

北京日报 2021年12月27日 报道 浏览次数:

编者按:12月27日,《北京日报》在14版刊登《2021年理论学术研究观点要览》,其中“经济学篇”由我校经管学院副教授方明月和中国人民大学聂辉华教授联合撰写。本网对相关文章予以转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领导中国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特色鲜明、符合国情、行之有效的经济思想。有学者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提炼中国共产党的经济理论创新,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这些理论创新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人民性、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系列论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的集大成。有学者建议,从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以及主要矛盾、发展理念、目标、路径、方向和格局等6个维度,来概括党的经济发展思想的演进。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在建党百年视野下,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的“国强民富”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等具体理论。

扶贫经验弥足珍贵,脱贫成就举世瞩目

2021年,中国宣布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这是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以严谨的数据分析,总结了中国的扶贫经验。有学者认为,就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并能激活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脱贫方式。还有学者认为,精准扶贫政策发挥出“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的作用。例如,对老年贫困家庭,通过直接转移支付提高消费水平;对因病致贫家庭,通过低保降低医疗支出;对因学致贫家庭,通过教育帮扶方式缓解教育负担。也有学者认为,放松管制还权赋权、强化农民行为能力、保持社会流动性、未来均等机会的开放以及推进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均有助于相对贫困的治理进而提升农民的幸福感。此外,学者们认为,要考虑多维贫困现象,要针对不同阶段动态调整托底政策。

阶层收入差距有增有减,数字赋能致富有弱有强

消灭绝对贫困之后,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新时代的新目标。学者们在借鉴国内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讨论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度方法。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学者们发现,虽然不同收入阶层间的货币收入增长差异扩大了社会的财富不平等,但是非货币福利在低收入群体中的快速增长却缩小了阶层间的福利差距;另一方面,虽然城乡收入增长差距缩小,但城乡内部收入增长差距扩大。这为共同富裕的推进提供了观察和关注的方向。有多位学者研究了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发现在人口红利下降背景下,数字经济发展削弱了低技能劳动者的权益,但通过数字化治理模式能改善中低技能劳动者的相对福利效应。在广大农村地区,数字金融通过促进农业向非农业的就业结构转型,提升工资性收入和农业经营性收入,进而抑制了数字鸿沟的扩大,促进了共同富裕。

新发展格局重在体系建设,双循环需要增强动力

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2021年的热点经济话题。学者们分析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时代背景,提出要从四个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现代化市场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和新型消费体系。有学者分析了双循环的决定因素、中国经验和国际趋势,强调要从全球价值链下国际分工形态演变、我国要素禀赋改变以及外部竞争与合作关系调整等基础条件出发,研究中国经济发展中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地位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此外,有学者认为,要抓住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战略机遇,通过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双循环”战略。

有学者认为,需要采取多维政策举措协调推进全面开放,加快形成一个要素市场化配置、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和竞争有序统一的大市场。还有学者认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国内消费扩容升级既能为国内大循环提供动力源,又能促进外循环,协调双循环良性发展。也有学者认为,新时代中国应从“内外兼修联动、供需两端发力、改革畅通双循环”的视角和思路构建国内外双循环互动发展模式。

(作者方明月为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聂辉华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北京日报》2021年12月27日14版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