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青海省海晏县高原藏区牦牛繁育养殖专业合作社 “4+”种草养畜经营模式闯新路

中国农网 2021年02月02日 报道 浏览次数:

王玉斌 吴曰程 柴沙驼

青海省海晏县高原藏区牦牛繁育养殖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注册资金100万元,后增资到1000万元,现有社员11户,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建有占地50亩的牦牛养殖场,现存栏牦牛1400头,其中基础母牛400头、犊牛180头,年出栏牦牛1500头,实现销售收入1600万元、纯利润达到180万元;建有3000亩饲草种植基地,年产鲜草1500吨、青干草1700吨,带动农户年增收近300万元,为国家级示范社和省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为深入总结其多年探索形成的经济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4+”种草养蓄模式,分析总结其推动区域内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深度融合、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成功经验,2021年初,在农业农村部指导下,农牧交错带牛羊牧繁农育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专家组对该合作社进行了专题调研。

“养殖+种植”,循环发展有特色

海北地区的资源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发展牦牛养殖和燕麦草种植等产业。合作社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以循环经济为纽带、以生态涵养为中心,依托当地牦牛养殖、饲草种植等传统产业基础,高标准探索形成“养殖+种植”有效融合的绿色循环发展新格局。

一是建设标准化牦牛繁育场。合作社在州、县、乡三级党委政府关怀下,科学规划养殖场区布局,建成涵盖繁殖区、育肥区、饲草料区、办公区、防疫区、粪污处理区等“六区”的标准化养殖场;积极引入现代化养殖管理技术,打造融合人工授精、分群饲养、配方饲喂、科学防疫和品种改良于一体的标准化牦牛繁育体系;严格实施科学化疫情防治,实现了口蹄疫、牛出败、炭疽、牛副伤寒等的程序化免疫和布鲁式菌病、结核病等的覆盖式监测与防控。

二是提升饲草供应能力。合作社初步建成3000亩燕麦草规模化种植基地,聘用专职人员进行管护;与周边农户签订燕麦草收购合同,保障养殖场饲草供应;引入青储发酵技术、分群饲喂技术、TMR混料技术,推动饲草料的高效利用;购置拖拉机、割草机、打捆机、铡草机、粉碎机、青储取料机、TMR混料撒料机等专业机械,实现饲草管理、收割、加工等全程机械化操作。

三是构建种草养畜循环体系。合作社注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落实草场生态补偿机制,打造饲草和畜禽废弃物利用的有机循环模式:燕麦草经青储发酵后直接供应牦牛养殖,降低饲草耗费成本,牦牛粪污经无害化处理后直接还田草场,保障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效实现燕麦草种植和牦牛养殖的互联互通,促进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和持续改善。

“繁殖+育肥”,生产经营有效益

合作社以保障牦牛产业安全、品种安全、质量安全为目标,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探索推行“繁殖+育肥”标准化舍饲养殖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融合。

一是全面发展舍饲养殖。合作社基于标准化圈舍饲喂养殖,立足牦牛提质增效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着力缓解牧区经济发展与高原生态脆弱的矛盾,努力减轻过度放牧导致的生态失衡和环境破坏,推动周边牦牛养殖由粗放式、分散式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大幅度提高牦牛养殖效益。全舍饲养殖在饲料投入、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虽然明显高于放牧,但是技术应用率、饲料转化率更高,同等养殖时间内牦牛增重更多、体况更优,出栏牛在交易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据考察,牦牛全舍饲养殖至1.5龄出栏,每头牛相较放牧养殖成本约增加2800元,销售收入增加9500元左右,实际纯收入大概增加2000元。

二是积极发展牦牛繁育。合作社瞄准基础母牛存栏不足和繁殖效率低下的产业痛点,立足多年行业探索和科技积累,将牦牛繁育作为主营业务,在种牛培育、品种改良、人工授精上做足、做好文章,推动母牛培育技术集成、安格斯犏牛生产性能测定、犏牛犊牛早期断奶技术推广、牦牛人工授精技术示范等项目高效落地,完善牦牛标准化养殖体系。

三是适度发展牦牛育肥。合作社综合权衡育肥成本和经济效益,与下游屠宰加工企业(青海夏华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签订销售订单,适度开展公牦牛、安犏牛育肥业务,单牛经全舍饲育肥养殖12个月出栏,纯利润分别可达到2646元和7720元,较放牧养殖分别提高2000元和6000元,显著提高了育肥养殖效益,有效加快了合作社资金周转,大大提高了出栏牛的品质、价值和市场竞争优势。

“合作社+农户”,互利共赢有保障

合作社以牦牛养殖场和牧草生产基地为示范平台,将自身打造成助农增收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将牦牛养殖和饲草种植打造成农牧户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引领社员和周边非社员养殖户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发展种养循环,提升标准化、规范化饲养和种植水平,实现双方、多方互利共赢。

一是向牦牛从业者提供服务。合作社依托母牛繁育业务、防疫队伍和实用技术示范推广,向养殖户提供人工授精、疫病防治、种牛售卖、成牛交易等服务,向县乡专业技术人员、民间技术人员、牦牛养殖大户、中小型合作社开展技术培训服务,积极推动区域内牦牛品种品质持续改善和疾病防治互联互通,努力构建区域内良种繁育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2020年,合作社带动100户农牧民开展“放牧+补饲”牦牛母畜养殖试验,牦牛养殖实现户均增收超2万元。

二是与饲草种植户签订规范化服务合同。合作社同有流转意向的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合同,以高于当地市场价30-40元/亩向农户支付流转费用,户均流转30亩,额外收入1000元左右;同有种植意向的农户签订收购合同,按照不低于市场价格收购燕麦草,2020年收购青贮草1500吨,青干草300吨,直接带动亩均增收100元。

“就业+分红”,脱贫攻坚有担当

合作社按照产业扶贫、就业帮扶、带动贫困户参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探索推行“就业+分红”专业帮扶模式,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做出突出贡献。

一是就业扶贫。依托牦牛养殖场、饲草种植基地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经营管理,为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合作社年度用工2000人次以上,在就业扶贫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分红扶贫。按照合作社规章制度约定,为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预留股份,年底每户分红1000元,其中1户特困户分红6000元,贫困户稳定性收入持续增加,其生产、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合作社还制定计划继续探索牦牛入股、代养寄养等模式,引导农牧户组建村级合作社,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中国农网2021年2月2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