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甘南乡村振兴路上 有位天津“牛博士”

科技日报 2021年03月24日 报道 浏览次数:

“‘牛博士’不姓牛,他姓马,但很多人叫他‘牛博士’。”3月21日,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达拉乡次哇村的村民这样介绍他们熟悉的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天津市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马毅。

    2020年,天津市科技局与甘肃省科技厅联合认定了首批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马毅借此契机来到甘肃。近年来,马毅多次赴甘肃甘南、平凉、庆阳等地指导畜牧产业,过硬的专业素养为甘肃牛产业发展注入科技“活水”,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牛博士”。

    让牧民掌握繁育新技术

    俯首甘为孺子牛。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马毅对牛“情有独钟”。来甘肃的第一站,他选择了达拉乡次哇村,这个国务院挂牌督战的贫困村,自然条件差,贫困程度深,牦牛产业是当地群众生活的重要支撑。

    “当地养殖的主要是牦牛和黄牛的杂交品种犏雌牛。”马毅介绍说,这种牦牛个头小,出肉率和产奶量都不高,当地还处在粗放养殖的阶段,缺乏繁育技术支撑。

    当地人爱喝酥油茶,吃糌粑,这些食物的原材料都离不开牛奶,奶量的提升是当务之急。为了让养殖户学会辨别母牛的发情期,按期完成配种,马毅选择常驻牧民家,但好几天才配一头牛。“牧区的养殖户非常分散,这种工作方式效率很低。”马毅说。他和团队另辟蹊径,将农户们集中起来,在牛舍里为养殖户演示配种工作,将养殖和繁育知识印成图文并茂的手册发放给大家。几场培训下来,周边的农牧民纷纷闻讯而来。“‘牛博士’给我们亲自演示,大家一下子就能掌握方法。”次哇村村委会主任仁再刀吉每次都听得非常认真,他打算掌握了技术后,回去再指导村里的其他农户。

    平凉产出了高端牛肉

    红牛,是甘肃省平凉市的“城市名片”,平凉红牛肉质细嫩味美,大理石花纹明显,氨基酸含量高,营养丰富。“肥瘦相间,脂肪沉积丰富、气味纯正。”马毅通过调研,认为平凉红牛具有开发成高端牛肉的基础。

    如何让红牛“飞升”为每千克售价数百元的高端牛肉呢?“牛博士”带来了基因组选择技术。通过血液检测,他将高端肉质的基因进行分子选育和遗传评估,筛选形成优秀种公牛和种母牛群体,建立平凉红牛自主培育体系,提升制种、供种能力,支撑高档肉牛产业。

    如今,当地红牛养殖规模已达50万头以上,当地政府力促平凉红牛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通过应用全基因组选择等先进技术,建立平凉红牛自主培育体系后,可以辐射带动贫困养殖户1000余户,加快受援地脱贫进程,实现产业升级。未来,平凉红牛会更‘牛’。”马毅对平凉的牛产业信心满满。

    为企业开出养殖良方

    “听说‘牛博士’来了,我第一时间就请他来指导。”庆阳市一家养殖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养殖了3000多头荷斯坦奶牛,本以为会发展得如火如荼,然而,每头奶牛的年产奶量只有7至8吨,相比普通奶牛年产9吨奶,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2020年,公司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积极对接天津市科技局,请“牛博士”来搭脉问诊。马毅调研发现,公司奶牛养殖方式很原始粗放。牛是反刍动物,进食后需要到牛床上休息然后才能消化。“这家公司的牛床垫料不足,奶牛宁愿站着也不去休息反刍,反刍跟不上导致了产奶量低。”马毅一语中的。

    马毅建议养殖公司采用精细养殖技术、信息化管理方式和高效快繁技术,注重奶牛“福利”,全面掌握奶牛每天进食的数据、产奶量,提升营养吸收水平,提高奶牛单产量和经济效益。

    有了“良方”,奶牛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目前,公司奶牛单产水平已从不足8吨提高到9吨以上。经济效益逐步提升,公司也对未来发展做了细致的规划。“5年内,计划将养殖规模从3000多头扩至1万头。”这位负责人说。

    2020年,马毅被评为“2020年天津市最美科技工作者”。2021年,他又马不停蹄地奔赴乡村振兴前线,日月兼程,风雨无阻。

《科技日报》2021年3月24日7版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