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巾帼心向党 奋斗新征程 首都各界优秀妇女风采展示

北京日报 2021年03月08日 报道 浏览次数:

妇女是人类文明的开创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在各行各业书写着不平凡的成就。2020年以来,首都广大妇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奋战在抗击疫情主阵地、科研攻关第一线、脱贫攻坚主战场、服务群众最前沿,涌现出了一批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称号的先进个人和集体,生动展现了爱党爱国的崇高情怀和不让须眉的巾帼担当。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北京市妇联发出“巾帼心向党 奋斗新征程”号召,希望全市广大妇女姐妹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典型学习,与新时代同行、为新目标奋斗、在新征程建功,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巾帼力量,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

  芦咏莉 以爱育爱 铸牢基础教育之根

  芦咏莉,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她是一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毅然离开从教13年的高校教职,投身于自己酷爱的基础教育一线。她始终热爱并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大胆探索,将学术研究应用于教育实践。自担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要求,她遵循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及其终身发展需要,探索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与培养路径。她以“自理、自助、自律”为基础,将家国天下的梦想深植于学生之心,形成“健壮的身,一副经得起风吹雨打的体魄;聪慧的脑,一颗思考力发达的头脑;远大的梦,一个胸怀家国天下的梦想”的小学教育“三个一”育人体系雏形。她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构建“实验二小教师专业素质发展阶梯图”,为教师终身发展明确方向、搭平台。她身体力行,开展周末“与家长面对面”活动,并与社区及教育单位共享互助,打造优质“教育生态圈”,在基础教育岗位绽放巾帼光辉。

  全国三八红旗手

  李莹 立足前沿 探秘人类脑神经“密码”

  李莹,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独立研究员,神经 科 学 家 。成 为 一 名 科 学家是李莹从小的理想,她16岁考入南京大学,后保送到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之后到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作 为 一 名 脑 科 学 研 究者,李莹带领团队以动物社交行为为切入点,从感觉输入到行为输出的各个层次,系统解读大脑如何编码社会信息、产生复杂行为、社会认知与情感,从科学角度解答复杂功能背后的神经基础,从而更好地理解脑,保护脑,利用脑。她的关于大脑如何编码社会信息的文章发表于世界顶级期刊《细胞》杂志,获得了国际同行 的高 度评 价,被 认为“是科学领域少有的技术壮举”。李莹曾先后获得欧洲人类前沿科学研究博士后基金支持、求是青年学者奖和欧洲人类前沿科学职业发展 奖。“我 希望 所做 的研究是‘有用的’,要么有助于满足人们对生命过程的好奇,要么就对改善一些疾病有作用。”立足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定位,李莹带领团队在脑科学研究领域砥砺前行。

  全国三八红旗手

  陈芳 用科技的力量守卫百姓食品安全

  陈芳,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果蔬加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人才项目特聘教授。她是深受学生爱戴的导师,讲授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级“金课”,被全国1300多所院校采用;她是致力于守卫百姓食品安全的科研工作者,带领团队聚焦于国家及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首次提出高压脉冲电场、超声波对农残的降解机理,解决了浓缩苹果汁出口中农残的难题;研创的丙烯酰胺抑制技术大幅降低公众健康风险,为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水平提供科技支撑;发现果蔬干预慢性疾病的奥秘,为百姓合理膳食吃得更健康提供科学指导。主持国家级项目十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百篇,入选“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等计划。多年来,她立足产业和民生需求,带领团队围绕果蔬加工及产业链安全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和科普,用实际行动践行健康中国战略。

……

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

  在传染病防控哨点贡献女性力量

  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作为医院应急的先锋科室,是佑安医院传染病防控的哨点。在面对国内外新发突发传染病威胁时,呼吸与感染疾病科医护人员一直坚守在传染病防控一线。危重症救治是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的重要关口,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有很多基础疾病较多的老年重症患者,病情发展快,治疗难度大,特别是身着防护服和防护眼罩进行抢救和操作的难度要远远高于平时,一些侵入性操作极易造成气溶胶传播风险,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心理素质,无论是中心静脉穿刺,还是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气管镜检查、人工肺(ECMO)等,呼吸与感染疾病科全科同志迎难而上,冲锋在前,克服重重困难完成救治任务。救治危重症患者不仅需要技术和热情,对待患者更需要像家人般无微不至地照顾,全科同志舍小家、顾大家,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了别人,很多医护人员从第一个病人救治开始就一直在监护室工作,直至送最后一个病人出院,在传染病危重症救治中默默贡献着巾帼力量。

《北京日报》2021年3月8日4版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