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百年大党的100个故事:饿倒在挑子旁的运粮官

前线客户端 2021年04月08日 报道 浏览次数:

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使党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精神血脉代代赓续。其中,在长征时期,有这样一位运粮官,他肩挑着满担粮食,自己却因饥饿而晕倒。其廉洁奉公、一心为党的光荣事迹传遍全军,被贺龙称赞为“好同志”。这位运粮官就是邓可运。

邓可运

邓可运,1913年出生于湖北天门县一户农家,自幼便知粮食得之不易。邓可运于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工作后,他曾担任红3军8师经理处粮秣科科长、红2军团供给部粮秣科科长、红二方面军供给部粮秣科科长等职务,具有筹集和运送军粮的丰富经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邓可运奉师长汤慕禹和政委陈培荫的命令,运粮到正在前线作战的红二十四团。由于缺少马匹,运粮只能由人力完成,邓可运带队,率领由24人组成的运粮队每人肩挑两箩筐稻米,徒步300多里路来运送粮食。

出发前,邓可运给运粮队的每位战士分发了五个糠菜团子,作为他们的口粮。运粮队出发后,战士们挑着粮食日夜兼程,少有休息,头一天便走了120多里路。到第二天傍晚时,运粮队员每人携带的五个糠菜团子早已吃完,队员们都饥肠辘辘,难以前行。于是,邓可运下令运粮队原地休息,生火做饭。队长刘海门吩咐队员打来溪水,架锅生火,准备煮饭。这时,一位战士抱着箩筐朝锅里倒米,邓可运急忙制止了他,并把已经倒入锅里的大米捞出大半。他带着队员们挖来野菜,放到锅里煮着吃。就这样,运粮队员们守着一筐筐的大米,却只吃了一顿野菜稀饭充饥。晚饭过后,邓可运将队长刘海门叫到一旁,向他说明了粮食的紧缺。他告诉刘海门,前方的战士流血流汗,更加需要这批粮食。同时,身为运粮队的一员,要认清自己的职责,不能利用职务之便占便宜。邓可运语重心长地的话语让刘海门受到很大触动。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对邓可运的廉洁奉公更加敬佩不已。

长征途中

在此之后,邓可运带头以野菜充饥,不吃或少吃粮食。运粮队战士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纷纷效仿。第三天午后,眼看就要到达前线,运粮队伍里却传来了“咚”的倒地声。大伙儿循声望去,只见邓可运栽倒在地,挑着的两箩筐米也撒在地上。这时,恰巧贺龙军长经过,认出了这位粮草官。他急忙接过警卫员手中的水壶,扶着邓可运喝下,关切地问其晕倒原因。还未等邓可运张口,队长刘海门抢先答道:“贺老总,邓处长是饿的,他一路为了省粮食,自己很少吃粮食,光吃野菜。头一天上路,一人发了五个菜团子,他舍不得吃,还送给别的同志两个。第二天我们做野菜稀饭,他第一个上去先给自己盛了一碗野菜,大米粒都留给大家吃……”贺龙听罢,在邓可运肩上亲切地拍了拍,说:“同志哥哟,有你这样的好同志,我们红军何愁打不垮白狗子。”

长征胜利结束后的贺龙

饿倒在挑子旁的运粮官邓可运是战争年代一心为党、忘我奉献、廉洁奉公的典型。他的动人事迹,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与千千万万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一起,共同谱写了百年党史的恢弘历程,共同构建了党的红色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党的发展提供了磅礴的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李桂华,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特聘研究员;刘梦演,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前线客户端2021年4月8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