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哪些靠得住的“中国经验”?

中国科技网 2021年06月11日 报道 浏览次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6月10日,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在京举办全国精准扶贫典型案例第三次发布会。发布会展示了14个全国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东西协作,帮扶凝聚强合力

“中国是一部不同凡响的交响曲,扶贫是其中最壮美的篇章”,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副主任曾佑志说:“在党中央领导下,经过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为了总结经验成就,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确定了25个案例深入开展总结研究,今年年初产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宁夏永宁县委常委、闽宁镇党委书记张文说:“在东西部协作精准扶贫的帮助下,闽宁镇聚焦葡萄酿酒、养殖、园艺等特色产业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产业扶贫格局,探索出4+5产业扶贫模式。闽宁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闽宁模式也成为区域发展合作的新标杆。”

“通过坚持自身比较优势和青川潜在优势,以相辅相成的方式,以十大工程引领探索形成‘基地共建、主体共育、科创共创、营销共促’的‘四共’模式,助力吴兴青川打造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县。”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副区长傅远超在会上介绍了湖州市吴兴区对口支援四川省青川县的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国宝指出,如何在东西部协作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对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另外,我们对东西协作帮扶考核要避免简单化的方式,未来应关注如何促进东西之间的有效协作、互利和互补。

下一步,东西部协作将如何完善?华中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陆汉文提出,首先应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把政府的财政资金和东西部企业协作两者结合起来。二是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把东西部优势互补更充分地发掘出来。三是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把东部地区的一些社会组织吸引到西部地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四是发挥社区的主体作用。

谈及易地搬迁,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王艳华表示,要进一步加大搬迁人口的扶持。一是围绕安置区的发展,补齐安置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短板。二是进一步完善户籍、就业、社保等配套工作。三是进一步扩大产业、增加就业。

谈到扶贫车间未来的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吕开宇认为:“我们要做好‘三个转变’,提升创业能力,增加技能,把扶贫车间概念转化为‘帮扶车间’或者‘智慧车间’;从重视建设向重视管理的转变;从支援向互惠的转变。”

生态扶贫,打赢“两场战役”

中国扶贫发展中心副主任罗朝立在推介生态扶贫成果时指出,生态扶贫为解决深度贫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体现着在“一个战场”上同时打赢脱贫攻坚与生态治理“两场战役”的“中国智慧”。

怒江州为什么能高质量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怒江州政府副州长王仕平介绍说:“靠总书记精准扶贫方略的指引,靠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怒江州精准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州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怒江高质量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实现了区域脱贫、整族脱贫、生态脱贫、素质脱贫。”

塞罕坝林场副场长张建华介绍了新一代塞罕坝人在继承第一代塞罕坝人的志向基础之上,大胆创新、实践,走出的生态脱贫路。一方面以当地资源带动乡村发展农家游、土特产品开发、采摘等各种业态。另一方面,利用塞罕坝本身在造林绿化、苗木产业方面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生态与苗木产业。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左停表示,不管是生态保护还是脱贫攻坚,最重要的落脚点还是民生保障、人民幸福。我们要把人放在生态系统当中,并创造就业机会,创造产业发展的机会,包括文化的产业化等。

“生态扶贫是一项伟大的创举。我们通过生态扶贫解决了贫困地区生态与经济的矛盾,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完美结合。”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学敏指出,生态扶贫的经验,对于未来乡村振兴也必将释放强劲动能。

人才培养,激活内生动力

雷波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贵斌介绍了雷波县在脱贫攻坚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雷波故事”。目前,雷波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综合评估达标率百分之百。普通话达标率达到了80%,学前儿童实现了从听不懂普通话、害怕交流道现在能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的彻底改变。

“语言学习、教育扶贫其实是一个长期过程,见效需要周期,学会普通话要持续推进下去,久久为功,才能产生更好更大的社会效果,更有利于助推乡村的全面振兴。”《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副主编顾仲阳说。

“云南边陲的一些小孩子现在会讲普通话了,以前没有精准扶贫进入到这个村,这将是不可想象的,这就是精准扶贫的一大重要意义: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摆渡。”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陈文胜指出。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财务总监、研究员郭建军提到,人力资源不仅包括教育、上学,更多还由技能的培训、观念的转变。如何让他们走向市场化,需要能力培养,能力培养需要引进龙头企业,以及技能提高培训,这在未来要做很大的努力。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扶贫研究院副院长万君指出:“短期脱贫靠打工,中期脱贫靠产业,长期脱贫靠教育,通过教育培养本土化人才是可持续脱贫的保障,也是动力,建立起这样的教育扶贫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会是巩固脱贫成果和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竭的源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大格局激发大跨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小珉在案例点评中表示:“脱贫攻坚进程中,一大成果是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脱贫攻坚大大改变了藏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北京是对口帮扶西藏,我有一些机会给西藏干部讲课、给西藏农牧民做培训,我亲身感受到他们的精神面貌、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郑风田深有感触地说。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用“大扶贫、大格局、大跨越、大趋势”总结了民族地区扶贫的实践。“中国的脱贫攻坚实践波澜壮阔,离不开党的领导、制度优势对社会力量的充分调动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少数民族地区在人均收入、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未来要实现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仍需把握好脱贫过渡期,防止规模性返贫,科学应变,把脱贫攻坚的阶段性政策、区域性政策和特殊性政策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长期性政策、全面性政策和普惠性政策。”张红宇说。

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供图

中国科技网2021年6月11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