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站 ENGLISH

百年大党的100个故事:百姓谁不爱好官

前线客户端 2021年06月25日 报道 浏览次数: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习近平总书记曾写下《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以表达对焦裕禄的崇敬与追思。正如词中所作,焦裕禄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奉献一切的一生。他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所有党员干部的楷模。

焦裕禄(1922年~1964年)

1962年12月,焦裕禄临危受命,被调任到当时最穷最苦的河南兰考县,先后担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当时的兰考正处于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期。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和白茫茫的盐碱地展现在焦裕禄的眼前。全县六十多万亩地受灾,粮食产量已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沉重的担子压在焦裕禄的肩上。焦裕禄说:“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焦裕禄常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在深入灾区了解受灾群众情况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要战胜灾害必须在进行艰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方案部署。他带头深入基层,与同志们一起调查兰考“三害”的情况。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焦裕禄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有一次,兰考下了一场大暴雨,全县都被洪水淹没,焦裕禄就带着几个同志去查看洪水。他用棍子在洪水中探路,在雨中画河流的流向图并向干部指出哪里应该开河、修水沟。随后,焦裕禄又冒着风雨继续前往其他生产队。正是基于这样大规模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县委基本掌握了兰考“三害”的规律。

焦裕禄在工作中

在用科学的方法扎实考察兰考县灾害状况的同时,焦裕禄带领人民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灾斗争。在“除三害”的战斗中,焦裕禄始终冲在斗争的第一线。他经常深入到农村群众中去,住在老贫农的草庵子里,与人们群众一起劳动,一起吃饭。面对盐碱地,焦裕禄总结群众经验,用深翻土地的方法改良了全县二十多万亩盐碱地。风沙肆虐时,焦裕禄与群众一道翻开淤土压住沙丘,保住刚出土的幼苗。到了春天,焦裕禄又在全县掀起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努力根治风沙灾害。焦裕禄树立了一批“除三害”的典型模范,而他自己也成为了给兰考人民带来巨大力量的榜样。

焦裕禄是兰考人民的贴心人,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在长期的工作中,焦裕禄患上了肝病。县委的同志劝焦裕禄休息疗养,他总是以兰考的工作离不开他的理由推辞。焦裕禄用左手按着时时阵痛的肝部,或者用硬东西顶在椅靠上。久而久之,他办公常坐的藤椅上被顶出一个大窟窿。1963年冬天,兰考遭遇了大雪。在寒风凛冽的大雪天,焦裕禄心里挂念的始终是困难群众。他说:“共产党员要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到群众中去,与群众同甘共苦。”那时焦裕禄的肝痛发作地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顶住肝部,冒着风雪走访了九个村庄、几十户贫农。

焦裕禄生前所坐的藤椅

在艰苦的工作中,焦裕禄的肝病越来越沉重。最终,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病床上的焦裕禄心中想的仍然是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满腔热血和激情促使他动笔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但是,严重的疾病使得焦裕禄不得不停笔。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不幸逝世,年仅42岁。临终前,焦裕禄对同志们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焦裕禄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事业没有停止。兰考人民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下自力更生,让兰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焦裕禄为兰考绘制的美好蓝图已经变成了现实,兰考大地掀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也被所有人铭记,成为激励我们继续前进、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重访兰考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考,有感于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重新诵读了他之前写就的这篇《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焦裕禄精神影响了一代人。很多东西存在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就是这短暂的一刻化为了永恒。焦裕禄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了一个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共产党员形象。他成为所有共产党员心中的一面镜子,时时刻刻提醒着全体党员干部要为人民服务,始终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做人民的好公仆。

作者:李桂华,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研究员;岳博伟,浙江工商大学学生

前线客户端2021年6月25日

责任编辑:刘铮
分享到:
标签: